微乳燃料配方的开发以及微乳液结构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微乳液的结构和特性 | 第10-11页 |
|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第11-12页 |
| ·负界面张力理论 | 第11-12页 |
| ·构型熵理论 | 第12页 |
| ·微乳液的结构理论 | 第12-15页 |
| ·双重膜理论 | 第13-14页 |
| ·几何排列理论 | 第14页 |
| ·R比理论 | 第14-15页 |
| ·W/O型微乳液中水的增溶 | 第15页 |
| ·微乳液结构的表征 | 第15-22页 |
| ·拟三元相图 | 第15-16页 |
| ·电导法 | 第16-17页 |
| ·分子光谱法 | 第17-18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17-18页 |
| ·荧光分析法 | 第18页 |
| ·核磁共振NMR法 | 第18-19页 |
| ·散射技术 | 第19-20页 |
| ·电子显微技术 | 第20-21页 |
| ·粘度法 | 第21-22页 |
| ·微乳液的应用 | 第22-26页 |
| ·三次采油 | 第22-23页 |
| ·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23-24页 |
| ·化学反应 | 第24页 |
| ·化妆品 | 第24-25页 |
| ·农药 | 第25页 |
| ·微乳相溶剂萃取 | 第25页 |
| ·微乳燃料 | 第25-26页 |
|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微乳燃料的配方设计 | 第27-43页 |
| ·前言 | 第27-31页 |
| ·背景 | 第27-28页 |
| ·燃烧机理 | 第28-30页 |
|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 ·微乳柴油的配制 | 第31-36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增溶水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氨水对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醇对于微乳柴油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其他因素 | 第35页 |
| ·简单生产流程以及成本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页 |
| ·甲醇汽油的配制 | 第36-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39页 |
| ·氨水对于体系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 | 第38页 |
| ·正丁醇对于体系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页 |
| ·乙醇汽油的配制 | 第39-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 ·氨水对于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正丁醇对于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W/O型微乳液结构的研究 | 第43-55页 |
| ·引言 | 第43-44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 ·相图的绘制 | 第44-46页 |
| ·十六烷-水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44-45页 |
| ·正辛烷-水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45-46页 |
| ·电导率的测定 | 第46-50页 |
| ·十六烷-水体系电导率的测定 | 第46-48页 |
| ·正辛烷-水微乳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48-50页 |
| ·微乳液结构的红外光谱研究 | 第50-54页 |
| ·十六烷-异戊醇-水体系FT-IR光谱测定 | 第50-53页 |
| ·正辛烷-正丁醇-水体系FT-IR光谱的测定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 | 第61-62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