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引言 | 第11页 |
·金属镁及其合金的特性 | 第11-12页 |
·镁合金的应用 | 第12-13页 |
·镁合金的牌号及分类 | 第13-16页 |
·镁合金的牌号 | 第13-14页 |
·镁合金的分类 | 第14-16页 |
·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机理 | 第16-20页 |
·镁合金的晶体结构与位错特征 | 第16-17页 |
·镁合金中的独立滑移系 | 第17-18页 |
·影响镁合金滑移的主要因素 | 第18-19页 |
·镁合金的孪生 | 第19页 |
·影响镁合金孪生的主要因素 | 第19-20页 |
·镁合金板料成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材料性能参数对冲压成形的影响 | 第21-22页 |
·成形工艺参数对镁合金拉深性能的影响 | 第22-25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拉深实验准备及模具设计 | 第28-36页 |
·实验前期准备 | 第28-29页 |
·实验目的 | 第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设备选择 | 第28-29页 |
·拉深模具设计计算 | 第29-33页 |
·凸、凹模间隙 | 第29页 |
·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 | 第29-30页 |
·凸、凹模圆角半径 | 第30页 |
·凸、凹模厚度 | 第30页 |
·凸、凹模的分块结构 | 第30-32页 |
·凹模与凹模套环、凸模与凸模固定块的配合尺寸及精度 | 第32页 |
·压边圈尺寸设计 | 第32页 |
·弹簧顶料机构 | 第32-33页 |
·模具装配图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拉深实验加热装置 | 第36-43页 |
引言 | 第36页 |
·板料加热方法 | 第36-38页 |
·模具加热装置 | 第38-42页 |
·加热功率计算 | 第39-40页 |
·加热系统设计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镁合金板料冷拉深实验 | 第43-61页 |
·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 | 第43-49页 |
·φ90mm试片冷拉深实验 | 第43-46页 |
·φ55mm试片冷拉深实验 | 第46-49页 |
·实验结果初步分析 | 第49-52页 |
·大多数试片冲压深度太浅 | 第49-50页 |
·破裂形式和原因 | 第50页 |
·筒底外缘存在的径向裂痕 | 第50-51页 |
·凹模圆角处的压痕 | 第51-52页 |
·法兰细微起皱 | 第52页 |
·材料轧制状态对拉深成形的影响 | 第52-53页 |
·压边方式及压边力对成形的影响 | 第53-57页 |
·压边方式及实现方法 | 第53-55页 |
·初始的压边力计算方法及试验验证 | 第55-57页 |
·试片中心孔的作用 | 第57-59页 |
·成形速度及设备的选择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镁合金板料热拉深实验 | 第61-84页 |
·对模具的修改 | 第61-62页 |
·加热实验过程及现场记录 | 第62-68页 |
·实验安排 | 第62页 |
·实验记录 | 第62-65页 |
·试片破裂形式和原因的分析 | 第65-68页 |
·压边力的计算方法验证 | 第68-70页 |
·压边力的重新计算 | 第68-69页 |
·关于改变压边力加载路径的设想和试验 | 第69-70页 |
·成形温度对拉深过程的影响 | 第70-73页 |
·温度对镁合金板料塑性的影响机理 | 第70-71页 |
·镁合金塑性成形温度研究 | 第71-7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模具圆角半径对板料成形的影响 | 第73-75页 |
·模具圆角半径的影响分析 | 第73-74页 |
·实验验证及分析 | 第74-75页 |
·模具间隙对板料成形的影响 | 第75-77页 |
·摩擦力及润滑剂的选用 | 第77-80页 |
·摩擦的作用及润滑的必要性 | 第77页 |
·润滑剂的选择 | 第77-79页 |
·润滑部位的确定及分析 | 第79-80页 |
·改进的加热拉深实验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2-9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