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淬硬层残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表面残余应力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残余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12页 |
·磨削表面残余应力的研究 | 第12-14页 |
·金属相变应力研究 | 第14页 |
·磨削淬硬残余应力的研究 | 第14-16页 |
·磨削淬硬残余应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磨削淬硬试验研究 | 第18-26页 |
·磨削力测量试验 | 第18-23页 |
·试验材料及性能数据 | 第19页 |
·试验条件 | 第19-20页 |
·试验步骤 | 第20-22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2-23页 |
·淬硬层深度测量试验 | 第23-24页 |
·残余应力测量试验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试验结果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磨削淬硬温度场的ANSYS分析 | 第26-42页 |
·磨削淬硬过程的传热学模型 | 第26-27页 |
·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第27-32页 |
·温度场的基本方程 | 第27-29页 |
·温度场的有限元模型 | 第29-32页 |
·温度场的计算过程 | 第32-37页 |
·前处理 | 第32-34页 |
·加载和求解 | 第34-36页 |
·温度场的分析计算流程 | 第36-37页 |
·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37-38页 |
·磨削用量对磨削区最高温度和淬硬层深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淬硬层深度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热-力耦合应力场的ANSYS分析 | 第42-54页 |
·热-结构耦合的基本理论 | 第42-43页 |
·热弹塑性理论 | 第43-46页 |
·应力场计算的基本假设 | 第43-44页 |
·热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 第44-46页 |
·求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第46-50页 |
·加载问题 | 第46-47页 |
·边界条件的约束 | 第47页 |
·塑性准则的选择 | 第47-48页 |
·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 第48-50页 |
·加强收敛的方法 | 第50页 |
·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50-52页 |
·热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50-51页 |
·热-力耦合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热-力-相变耦合应力场的ANSYS分析 | 第54-64页 |
·磨削加工过程中金属材料的组织转变 | 第54-55页 |
·相变分析的理论 | 第55-56页 |
·耦合应力场的计算方法 | 第56-58页 |
·网格的重新划分 | 第56页 |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的变化 | 第56-57页 |
·指示变量的定义 | 第57-58页 |
·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58页 |
·残余应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磨削用量对淬硬层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