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植物的抗逆性及DREB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5-42页 |
·植物对逆境胁迫应答的信号传递 | 第15-18页 |
·与Ca~(2+)偶联的CDPK和SOS信号传递途径 | 第16-17页 |
·不依赖Ca~(2+)的MAPK信号传递途径 | 第17页 |
·依赖ABA的信号传导途径和不依赖ABA的信号传导途径 | 第17-18页 |
·植物对非生物逆境胁迫应答的相关基因 | 第18-21页 |
·在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直接发挥作用的相关基因 | 第18-20页 |
·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在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 第21-27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 | 第21-23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活性 | 第23-24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分类及在植物抗逆性中的调控作用 | 第24-27页 |
·DREB转录因子在提高植物抗逆性中的作用 | 第27-33页 |
·顺式作用元件ABRE和DRE/CRT | 第27-29页 |
·拟南芥CBF/DREB转录因子的克隆 | 第29-30页 |
·DREB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 | 第30-31页 |
·DREB转录因子介导的植物抗逆性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2页 |
第二章 紫花苜蓿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42-53页 |
·苜蓿在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 第42-43页 |
·苜蓿生产过程中的困惑 | 第43页 |
·转基因苜蓿培育中常用的转基因技术 | 第43-45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 第43-44页 |
·直接转化法 | 第44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44-45页 |
·基因工程手段在苜蓿改良中的应用 | 第45-49页 |
·苜蓿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研究 | 第45页 |
·苜蓿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 第45-46页 |
·苜蓿抗病虫害的基因工程研究 | 第46页 |
·苜蓿抗寒、抗旱、耐盐碱的基因工程研究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第三章 拟南芥逆境胁迫诱导表达启动子——rd29A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53-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引物设计 | 第54页 |
·rd29A基因启动子片段的扩增及纯化 | 第54页 |
·连接反应 | 第54页 |
·重组子的转化 | 第54-55页 |
·快速提质粒法筛选重组子 | 第55页 |
·重组子的PCR鉴定与测序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启动子片段的PCR扩增 | 第55页 |
·重组子的筛选 | 第55-56页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56页 |
·序列分析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四章 黄花苜蓿逆境胁迫诱导相关转录因子基因MfDREB1、MfDREB1S的克隆及分析 | 第60-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72页 |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黄花苜蓿AP2/EREBP保守区的克隆 | 第61-63页 |
·3′-RACE扩增cDNA 3′端序列 | 第63-64页 |
·5′-RACE扩增cDNA 5′端序列 | 第64-66页 |
·黄花苜蓿MfDREB1、MfDREB1s全长cDNA的获得 | 第66-67页 |
·对黄花苜蓿MfDREB1、MfDREB1s差别区的验证 | 第67-69页 |
·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 | 第69-71页 |
·Northern杂交 | 第71-72页 |
·基因组中MfDREB1、MfDREB1s基因的分析 | 第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82页 |
·黄花苜蓿总RNA的提取 | 第72页 |
·AP2/EREBP保守区的克隆 | 第72-73页 |
·AP2/EREBP保守区的序列分析 | 第73页 |
·cDNA 3′末端扩增 | 第73页 |
·cDNA 3′末端序列分析 | 第73-75页 |
·cDNA 5′末端扩增 | 第75页 |
·cDNA 5′末端序列分析 | 第75页 |
·MfDREB1、MfDREB1s全长cDNA的获得 | 第75-76页 |
·MfDREB1、MfDREB1s全长cDNA的序列分析 | 第76-77页 |
·对黄花苜蓿MfDREB1、MfDREB1s差别区的验证 | 第77-80页 |
·黄花苜蓿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0页 |
·基因组Southern杂交 | 第80-81页 |
·Northern杂交 | 第81-82页 |
·基因组中MfDREB1、MfDREB1s基因的分析 | 第82页 |
·讨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紫花苜蓿逆境胁迫诱导相关转录因子MsDREB1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85-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实验材料 | 第85页 |
·引物设计 | 第85页 |
·紫花苜蓿总RNA的提取 | 第85-86页 |
·RT-PCR | 第86页 |
·基因组中MsDREB1基因的分析 | 第86页 |
·基因组Southern杂交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0页 |
·紫花苜蓿MsDREB1基因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86-87页 |
·紫花苜蓿MsDREB1与黄花苜蓿MfDREB1、MfDREB1s的比较 | 第87-89页 |
·基因组中MsDREB1基因的分析 | 第89-90页 |
·基因组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90页 |
·讨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紫花苜蓿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92-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材料 | 第92-93页 |
·无菌苗的培养 | 第93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93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93页 |
·生根培养 | 第93-94页 |
·炼苗移栽 | 第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98页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94-95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95-96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96-97页 |
·再生植株的生根培养 | 第97页 |
·再生植株的炼苗移栽 | 第97-98页 |
·讨论 | 第98-99页 |
·不同基因型紫花苜蓿的再生能力 | 第98页 |
·外源激素对紫花苜蓿再生的影响 | 第98页 |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有较大影响 | 第98页 |
·外植体的选择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紫花苜蓿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建立 | 第101-10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主要试剂 | 第101页 |
·植物材料与质粒 | 第101-102页 |
·检测引物 | 第102页 |
·质粒DNA的制备 | 第102页 |
·植物材料的种植与转化 | 第102-103页 |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103页 |
·PCR检测 | 第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转化时间对结荚率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PCR检测 | 第104-105页 |
·讨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7页 |
第八章 转MfDREB1转录因子基因cDNA的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获得及抗逆性初步分析 | 第107-1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3页 |
·植物材料 | 第108页 |
·主要试剂 | 第108页 |
·载体 | 第108页 |
·引物 | 第108-109页 |
·MfDREB1基因的PCR扩增 | 第109页 |
·载体pPZP221(RD29AP-nos)的构建 | 第109页 |
·超表达载体pPZP221(35s-MfDREB-nos)的构建 | 第109-111页 |
·逆境胁迫诱导表达载体pPZP221(RD29AP-MfDREB-nos)的构建 | 第111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紫花苜蓿 | 第111-112页 |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112页 |
·转基因植株抗寒性的初步分析 | 第112-113页 |
·转基因植株抗寒性的分子检测 | 第11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7页 |
·MfDREB1基因的PCR扩增 | 第113页 |
·载体pPZP221(RD29AP-nos)的酶切鉴定 | 第113-114页 |
·载体pPZP221(35S-MfDREB-nos)的酶切鉴定 | 第114页 |
·载体pPZP221(RD29AP-MfDREB-nos)的酶切鉴定 | 第114-115页 |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115-116页 |
·转基因植株抗寒性的初步分析 | 第116页 |
·转基因植株抗寒性的分子检测 | 第116-117页 |
·讨论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121-12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