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5页 |
·长叶红砂的分布区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的自然概况 | 第13-14页 |
·长叶红砂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避盐机理 | 第16页 |
·耐盐机理 | 第16-18页 |
·基因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分离和克隆抗逆性相关基因的技术 | 第18-19页 |
·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 第19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19-20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改进 | 第20-21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在分离和克隆植物抗盐基因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3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长叶红砂适应盐渍环境的形态学特征 | 第25-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 第25页 |
·不同生境土壤盐分状况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茎、叶形态结构的结构观察方法 | 第25-2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长叶红砂生存的土壤环境 | 第26页 |
·叶结构的观察 | 第26-27页 |
·茎结构的观察 | 第27页 |
·讨论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长叶红砂盐腺分泌的日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9-35页 |
·实验材料来源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采集地气象数据和蒸腾速率的测定 | 第29页 |
·植物体盐分含量和泌盐量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环境因子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 第29-31页 |
·泌盐的日变化 | 第31页 |
·泌盐的昼夜变化 | 第31页 |
·长叶红砂泌盐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长叶红砂叶片离子含量与泌盐量的关系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盐胁迫对长叶红砂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不同温度和光照种子的萌发 | 第35页 |
·不同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不同光照和温度下的种子萌发 | 第36页 |
·不同基质上的种子萌发 | 第36-37页 |
·不同浓度NaCl影响下的种子萌发 | 第37页 |
·NaCl影响下的长叶红砂种子萌发后的胚芽和胚根生长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盐胁迫对长叶红砂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0-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长叶红砂鲜重、干重的测定 | 第40页 |
·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光合作用日变化的测定 | 第40-41页 |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NaCl处理对长叶红砂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 第41页 |
·NaCl处理对长叶红砂单株植物干、鲜重及含水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NaCl处理对长叶红砂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NaCl胁迫对长叶红砂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NaCl胁迫对长叶红砂生长的影响 | 第44页 |
·NaCl胁迫对长叶红砂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6章 盐胁迫对长叶红砂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 第48-57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48页 |
·抗氧化剂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自由基及膜脂过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48-49页 |
·渗诱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长叶红砂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长叶红砂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长叶红砂自由基及膜脂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50-51页 |
·盐胁迫对长叶红砂渗诱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7章 长叶红砂耐盐相关cDNA的分离 | 第57-85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57-58页 |
·植物材料 | 第57页 |
·引物 | 第57页 |
·实验菌株与克隆载体 | 第57页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70页 |
·准备工作 | 第58页 |
·总RNA的提取流程 | 第58-59页 |
·总RNA的定量及定整性检测 | 第59页 |
·总RNA中污染DNA的去除 | 第59-60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60-61页 |
·PCR扩增反应 | 第61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差异片段 | 第61-63页 |
·差异条带的回收及再扩增 | 第63-64页 |
·差异片段的反向Northern斑点杂交 | 第64-67页 |
·阳性片段的克隆、筛选和鉴定 | 第67-69页 |
·克隆片段的测序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9-70页 |
·实验结果 | 第70-84页 |
·总RNA纯度及完整性测定 | 第70页 |
·总RNA中污染DNA的去除 | 第70-71页 |
·逆转录结果的检验 | 第71-72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2-74页 |
·差异条带的回收及二次PCR扩增 | 第74-76页 |
·差异片段的反向Northern斑点杂交 | 第76-77页 |
·阳性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77-78页 |
·克隆片段的测序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8-84页 |
·讨论 | 第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8章 结论 | 第85-87页 |
·长叶红砂适应盐渍环境的形态特征 | 第85页 |
·盐腺分泌的特点 | 第85页 |
·长叶红砂种子萌发对盐胁迫的反应 | 第85页 |
·长叶红砂生长发育对盐胁迫的反应 | 第85-86页 |
·长叶红砂幼苗对盐胁迫的反应 | 第86页 |
·长叶红砂耐盐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8页 |
图版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