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 研究型大学 | 第15-17页 |
(二) 教学助理 | 第17页 |
(三) 助教 | 第17-18页 |
(四) 三助 | 第1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一)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二)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三) 综合评价 | 第22-2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中美研究型大学实施教学助理制度的目的:基于对教学助理使命的分析 | 第26-32页 |
一、中国研究型大学实施教学助理制度的目的 | 第26-28页 |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教学助理制度的目的 | 第28-30页 |
三、总结与比较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中美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理念:基于对教学助理职责和工作形式的分析 | 第32-41页 |
一、工具主义: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理念 | 第32-35页 |
(一) 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的职责 | 第32-33页 |
(二) 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的工作形式 | 第33-34页 |
(三) 工具主义: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理念 | 第34-35页 |
二、以学生为本: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理念 | 第35-39页 |
(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的职责 | 第35-37页 |
(二) 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的工作形式 | 第37-38页 |
(三) 以学生为本: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理念 | 第38-39页 |
三、总结与比较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中美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方法:基于对教学助理管理体制的分析 | 第41-60页 |
一、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助理管理体制 | 第41-47页 |
(一) 管理机构 | 第41-42页 |
(二) 设岗 | 第42-43页 |
(三) 招聘 | 第43-45页 |
(四) 培训与指导 | 第45-46页 |
(五) 日常管理与服务 | 第46-47页 |
(六) 评价与奖惩 | 第47页 |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助理管理体制 | 第47-56页 |
(一) 管理机构 | 第47-48页 |
(二) 设岗 | 第48-49页 |
(三) 招聘 | 第49-50页 |
(四) 培训与指导 | 第50-52页 |
(五) 日常管理与服务 | 第52-53页 |
(六) 评价与奖惩 | 第53-56页 |
三、总结与比较 | 第56-60页 |
第五章 中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助理管理:特点与功能 | 第60-67页 |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原则与目标 | 第60-62页 |
二、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特点与功能 | 第62-64页 |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特点与功能 | 第64-66页 |
四、总结与比较 | 第66-67页 |
第六章 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助理管理:成效、问题与改革建议 | 第67-73页 |
一、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成效 | 第67-68页 |
二、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问题 | 第68-70页 |
三、改革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助理管理的建议 | 第70-7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