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仙葩映玉寰--阆中古典园林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1 绪论 | 第15-2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 ·四川园林研究 | 第15-16页 |
| ·阆中古典园林研究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 ·实际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2 阆苑奇葩 | 第20-34页 |
| ·阆苑花重阆中城 | 第20-24页 |
| ·“阆中”由来与“阆苑”释名 | 第20-21页 |
| ·多元文化背景 | 第21-22页 |
| ·经济技术条件 | 第22-23页 |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3-24页 |
| ·一支奇葩话古今 | 第24-32页 |
| ·隋前时期:阆中古典园林的准备、生成及发展初期 | 第24-28页 |
| ·思想和文化准备时期 | 第24-26页 |
| ·阆中古典园林发展初期 | 第26-28页 |
| ·唐宋时期:阆中古典园林的蓬勃发展期 | 第28-30页 |
| ·明清时期:阆中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 第30-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3 园中之城 | 第34-45页 |
| ·四面环山,三面绕水 | 第34-36页 |
| ·阆山、阆水、阆城相依 | 第34-36页 |
| ·对景、透景、借景相济 | 第36页 |
|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 第36-41页 |
| ·阆中古城的风水格局 | 第37-39页 |
| ·阆中古城风水格局的景观意象与景观构成特色 | 第39-41页 |
| ·阆中城市规划 | 第41-44页 |
| ·古城规划 | 第41-43页 |
| ·发展规划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4 城中之园 | 第45-71页 |
| ·阆中古典园林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 第46-55页 |
| ·衙署园林 | 第46-47页 |
| ·概述 | 第46页 |
| ·特点 | 第46-47页 |
| ·寺观祠庙园林 | 第47-50页 |
| ·概述 | 第47页 |
| ·特点 | 第47-50页 |
| ·书院园林 | 第50-53页 |
| ·概述 | 第50-51页 |
| ·特点 | 第51-53页 |
| ·私家园林 | 第53-55页 |
| ·概述 | 第53页 |
| ·特点 | 第53-55页 |
| ·阆中古典园林的著名实例 | 第55-70页 |
| ·张飞庙 | 第55-57页 |
| ·滕王阁 | 第57-61页 |
| ·园林艺术 | 第58-59页 |
| ·建筑艺术 | 第59-60页 |
| ·植物配置 | 第60-61页 |
| ·巴巴寺 | 第61-62页 |
| ·锦屏山 | 第62-65页 |
| ·锦屏书院 | 第65-68页 |
| ·川北贡院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5 阆苑仙境 | 第71-102页 |
| ·阆中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 | 第71-92页 |
| ·布局营构 | 第71-84页 |
| ·园林选址与布局 | 第71-72页 |
| ·空间组织与构成 | 第72-75页 |
| ·景观营构与创造 | 第75-81页 |
| ·意境生成与深化 | 第81-84页 |
| ·景观构成 | 第84-92页 |
| ·山水 | 第84-85页 |
| ·植物 | 第85-87页 |
| ·建筑 | 第87-92页 |
| ·阆中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 第92-97页 |
| ·古典园林艺术与传统风水理论的完美结合 | 第92-95页 |
| ·风水理论与造园思想 | 第92-94页 |
| ·风水理论与造园要素 | 第94-95页 |
| ·园林营造与城市建设的协调统一 | 第95-97页 |
| ·造园思想对古城建设的影响 | 第96-97页 |
| ·园林景观丰富城市景观 | 第97页 |
| ·阆中古典园林的保护、利用、继承与发展 | 第97-101页 |
| ·阆中古典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 第98-100页 |
| ·阆中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 第100-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2页 |
| 6 结语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