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植物区系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8-21页 |
·植物区系的定义 | 第18-19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对象 | 第19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 第21-31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陕西省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 第28-31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1-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建立维管植物数据库 | 第32-33页 |
·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 第33页 |
·丰富度指数 | 第33页 |
·优势类群和表征类群的确定 | 第33页 |
·科、属的区系重要值 | 第33页 |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方法 | 第33页 |
·植物区系谱分析 | 第33-34页 |
·属、种相似性系数 | 第34页 |
·聚类分析、主成分(PCA)分析 | 第34页 |
·植物区系分区 | 第34页 |
·区系种系发育性的数量指标 | 第34页 |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确定 | 第34-35页 |
·资源植物的划分 | 第35页 |
·研究目标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 第36-40页 |
·地理位置 | 第36页 |
·地质地貌 | 第36页 |
·气候 | 第36-37页 |
·水文 | 第37-39页 |
·土壤 | 第39页 |
·植被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陕北黄土高原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 第40-49页 |
·蕨类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第40页 |
·蕨类植物优势科、属分析 | 第40-42页 |
·优势科的分析 | 第40页 |
·优势属的分析 | 第40-42页 |
·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多样性 | 第42-45页 |
·科的地理成分 | 第42-43页 |
·属的地理成分 | 第43页 |
·种的地理成分 | 第43-45页 |
·与其它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 | 第45-48页 |
·与其它地区蕨类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比较 | 第45-46页 |
·与其他地区蕨类植物种系密度的比较 | 第46-47页 |
·与其它地区蕨类植物相似性的比较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陕北黄土高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第49-89页 |
·种子植物区系分类群组成 | 第49-63页 |
·植物区系组成的数量特征 | 第49-50页 |
·植物区系科、属的数量特性 | 第50-56页 |
·优势类群与表征类群 | 第56-63页 |
·植物生活型和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分析 | 第63-65页 |
·植物生活型的多样性 | 第63-65页 |
·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 第65页 |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第65-87页 |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66-68页 |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68-81页 |
·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81-86页 |
·优势类群和表征类群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 第89-98页 |
·科的特有现象 | 第89-91页 |
·属的特有现象 | 第91-94页 |
·特有属组成 | 第91页 |
·特有属的生活型和生态类型 | 第91-92页 |
·特有属的地理分布 | 第92-93页 |
·特有属的分布亚型 | 第93页 |
·与其它地区的比较 | 第93-94页 |
·种的特有现象 | 第94-96页 |
·特有种的组成 | 第94页 |
·特有种的生活型和生态类型 | 第94-95页 |
·与其它地区特有种的比较 | 第95页 |
·特有种的分布亚型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七章 植物区系的替代现象及区系的古老性 | 第98-101页 |
·地理替代现象 | 第98-99页 |
·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 第99-100页 |
·科级的古老性 | 第99页 |
·属级的古老性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八章 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 第101-109页 |
·R/T 值分析 | 第101-102页 |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第102-106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102-103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103页 |
·聚类分析 | 第103-106页 |
·与其它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 第106-108页 |
·与华北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 第106页 |
·与蒙古草原植物区系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与秦岭北坡植物区系的关系 | 第107页 |
·与东北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 第107页 |
·与西南、华中、华东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九章 植物区系的演变及新生代植物区系分析 | 第109-119页 |
·植物区系的演变 | 第109-115页 |
·白垩纪植物群 | 第109页 |
·第三纪植物群 | 第109-111页 |
·第四纪植物群 | 第111-114页 |
·近期 | 第114-115页 |
·陕北黄土高原新生代植物区系分析 | 第115-116页 |
·现存陕北黄土高原新生代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 第115-116页 |
·现存陕北黄土高原新生代种子植物地理成分 | 第116页 |
·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十章 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分区及空间分异 | 第119-127页 |
·植物区系分区 | 第119-124页 |
·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方法和方案 | 第119-120页 |
·各植物分区主要区系特征 | 第120-124页 |
·空间分异特征 | 第124-126页 |
·各植物分区种的丰富度 | 第124页 |
·各植物分区相似性 | 第124-125页 |
·各分区种系发育性比较 | 第125-126页 |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十一章 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以纸坊沟流域与县南沟流域比较为例 | 第127-137页 |
·植物区系的比较 | 第127-128页 |
·主要植物群落类型的比较 | 第128页 |
·主要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比较 | 第128-134页 |
·主要植物群落中植物的生态类型比较 | 第134-135页 |
·主要植物群落生活型谱的比较 | 第135页 |
·主要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 第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十二章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群落区系研究——以辽东栎群落植物区系为例 | 第137-14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7-138页 |
·调查方法 | 第137页 |
·区系分析方法 | 第137-1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4页 |
·不同区域辽东栎群落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 第138页 |
·不同区域辽东栎群落科、属、种组成的相似性 | 第138-139页 |
·不同区域辽东栎群落区系特征 | 第139-143页 |
·两地辽东栎群落各层片的区系分析 | 第143-144页 |
·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十三章 陕北黄土高原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 | 第145-153页 |
·确定陕北黄土高原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依据和原则 | 第145-146页 |
·陕北黄土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等级划分 | 第146页 |
·一级保护植物 | 第146页 |
·二级保护植物 | 第146页 |
·三级保护植物 | 第146页 |
·陕北黄土高原珍稀濒危植物及其分布和等级 | 第146页 |
·陕北黄土高原珍稀濒危植物中的国家级、省级和区级保护植物 | 第146-147页 |
·国家级保护植物 | 第146-147页 |
·省级保护植物 | 第147页 |
·陕北黄土高原区区级保护植物 | 第147页 |
·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成分 | 第147-151页 |
·属的地理成分 | 第147-148页 |
·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148-151页 |
·陕北黄土高原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 第151页 |
·内在因素 | 第151页 |
·外在因素 | 第151页 |
·保护对策 | 第151-153页 |
第十四章 陕北黄土高原资源植物与可持续发展 | 第153-160页 |
·资源植物 | 第153-158页 |
·药用植物资源 | 第153-154页 |
·淀粉及糖类植物资源 | 第154页 |
·油脂植物资源 | 第154-155页 |
·芳香植物资源 | 第155页 |
·野菜植物资源 | 第155页 |
·农药植物资源 | 第155-156页 |
·纤维植物资源 | 第156页 |
·鞣料植物资源 | 第156页 |
·树脂及树胶植物资源 | 第156-157页 |
·橡胶及硬橡胶植物资源 | 第157页 |
·保持水土植物资源 | 第157页 |
·防风固沙植物资源 | 第157-158页 |
·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158-160页 |
第十五章 结论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附表1 陕北黄土高原重点保护植物 | 第169-175页 |
附表2 陕北黄土高原自然保护区名录 | 第175-176页 |
附录Ⅰ陕北黄土高原维管植物名录 | 第176-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
作者简介 | 第199-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