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经文字通正书》通假字声母研究
| 研究篇 | 第1-9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第一节 概说 | 第9-11页 |
|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9页 |
| ·上古声母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写作原则及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对通假字字形和语音选择标准的说明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十经文字通正书》概况 | 第11-13页 |
| ·作者生平简介 | 第11页 |
| ·《十经文字通正书》内容及相关评价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帮(非)组 | 第13-20页 |
| 第一节 帮(非)组通假字的声母分析 | 第13-15页 |
| ·“古无轻唇音” | 第13-14页 |
| ·明母不常与同部位塞音通假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帮组与他类通假字的声母分析 | 第15-19页 |
| ·帮组与喉牙音 | 第15-16页 |
| ·帮组与舌音 | 第16-17页 |
| ·帮组与精组 | 第17-18页 |
| ·帮组与流音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见影组 | 第20-26页 |
| 第一节 见影组通假字的声母分析 | 第20-25页 |
| ·见溪群互通 | 第20-21页 |
| ·匣母上古应一分为二 | 第21-23页 |
| ·见影组与端(知)组 | 第23-25页 |
| 第二节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端(知)组 | 第26-32页 |
| 第一节 端组通假字的声母分析 | 第26-31页 |
| ·“古无舌上音” | 第26-27页 |
| ·泥母 | 第27页 |
| ·端组与流音 | 第27-31页 |
| 第二节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五章 精(庄)组 | 第32-43页 |
| 第一节 精组通假字的声母分析 | 第32-35页 |
| ·“照二归精” | 第32-33页 |
| ·心母的通假情况 | 第33页 |
| ·邪母的通假情况 | 第33-35页 |
| 第二节 精组与他类通假字的声母分析 | 第35-42页 |
| ·精组与唇音 | 第35-36页 |
| ·精组与舌音 | 第36-39页 |
| ·精组与喉牙音 | 第39-41页 |
| ·精组与章组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六章 章组 | 第43-51页 |
| 第一节 章组通假字的声母分析 | 第43-50页 |
| ·章组与舌音 | 第43-45页 |
| ·章组与牙喉音 | 第45-46页 |
| ·章组与齿音 | 第46页 |
| ·书母 | 第46-48页 |
| ·船母与禅母 | 第48-49页 |
| ·日母 | 第49-50页 |
| 第二节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七章 流音 | 第51-58页 |
| 第一节 以母通假字的声母分析 | 第51-54页 |
| ·以母的音值 | 第51-52页 |
| ·以母与他类声母的通假情况 | 第52-54页 |
| ·以母和喉牙音 | 第52-53页 |
| ·以母与舌音 | 第53页 |
| ·以母和齿音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来母通假字的声母分析 | 第54-58页 |
| ·来母的音值 | 第54-55页 |
| ·来母与等的关联 | 第55-57页 |
| ·来母与他类声母的通假情况 | 第57-58页 |
| ·来母与唇音 | 第57-58页 |
| ·来母与喉牙音 | 第58页 |
| ·来母与舌音 | 第58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60-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