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 国内外茶史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中国茶史研究发展 | 第12-16页 |
·古代 | 第12-14页 |
·现代 | 第14-16页 |
·外国茶史研究发展 | 第16-17页 |
·《茶业通史》成书情况 | 第17-19页 |
·出版情况 | 第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7-18页 |
·《茶业通史》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3 茶业科技发展史(上) | 第19-31页 |
·茶的起源认识历程 | 第20-23页 |
·茶的利用 | 第20-21页 |
·“茶”字起源 | 第21-22页 |
·茶树原产地 | 第22-23页 |
·茶树栽培与管理技术发展史 | 第23-25页 |
·对茶树认识 | 第24页 |
·对茶树生长条件的认识 | 第24页 |
·茶树育种、繁殖技术 | 第24页 |
·茶园管理 | 第24-25页 |
·茶叶采摘 | 第25页 |
·制茶历史发展 | 第25-31页 |
·制茶技术史划分 | 第25-26页 |
·各茶类的制茶技术演变过程 | 第26-30页 |
·制茶机械 | 第30-31页 |
4 茶业科技发展史(下) | 第31-36页 |
·茶叶分类发展 | 第31-32页 |
·历代茶叶分类 | 第31-32页 |
·陈椽茶叶分类法理论 | 第32页 |
·茶叶化学发展历史 | 第32-34页 |
·茶叶化学分析 | 第33页 |
·红茶“发酵” | 第33-34页 |
·从“单宁”到儿茶酚 | 第34页 |
·从多酚类化合物到黄酮类 | 第34页 |
·茶药学发展 | 第34-36页 |
·茶叶药用起源 | 第34-35页 |
·茶叶药用的发展 | 第35-36页 |
5 茶业经济发展史 | 第36-45页 |
·茶叶产区 | 第36-37页 |
·茶叶产量 | 第37-39页 |
·茶政的演变 | 第39-43页 |
·历代茶政概述 | 第39-40页 |
·贡茶 | 第40页 |
·茶税 | 第40-41页 |
·榷茶 | 第41-42页 |
·以茶治边 | 第42-43页 |
·茶叶贸易发展历史 | 第43-45页 |
·国内茶叶贸易 | 第43-45页 |
·对外茶叶贸易 | 第45页 |
6 茶文化发展史 | 第45-52页 |
·中外茶学文献 | 第46-48页 |
·中国茶学文献 | 第46-47页 |
·国外茶业文献 | 第47-48页 |
·茶与文化 | 第48页 |
·茶与佛教的发展 | 第48页 |
·茶与文学艺术的发展 | 第48页 |
·饮茶发展历史 | 第48-50页 |
·国内饮茶发展 | 第48-49页 |
·国外饮茶发展 | 第49-50页 |
·茶业传播历史 | 第50-52页 |
·茶业国内传播 | 第50-51页 |
·茶的对外传播 | 第51-52页 |
7《茶业通史》总体评价 | 第52-60页 |
·《茶业通史》的价值 | 第52-58页 |
·系统全面记录古今中外茶业历史,为茶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 第53-54页 |
·开创了茶史学研究之河,奠定了当代茶史学基础 | 第54页 |
·陈椽茶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推动了现代茶学发展 | 第54-58页 |
·推动了茶文化复兴,繁荣茶文化 | 第58页 |
·《茶业通史》不足之处 | 第58-60页 |
·史料收集不够全面 | 第58页 |
·文献资料引用不太规范 | 第58-59页 |
·成书体例尚待完善 | 第59页 |
·茶文化研究比重较少 | 第59页 |
·有的结论尚待论证 | 第59-60页 |
8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介 | 第66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