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17页 |
·大豆概述 | 第7页 |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 第7-8页 |
·大豆中嘌呤成分与痛风 | 第8-9页 |
·嘌呤类生物碱概述 | 第9-10页 |
·嘌呤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研究 | 第10-14页 |
·酸水解方法 | 第11页 |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1-13页 |
·超临界萃取技术 | 第13-14页 |
·吸附剂对嘌呤类物质的吸附作用 | 第14页 |
·嘌呤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 第14-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材料 | 第18页 |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嘌呤含量的方法研究 | 第18-20页 |
·大豆中嘌呤碱的超声波提取法研究 | 第20-2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31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2-25页 |
·5%甲醇、10%甲醇和KH_2PO_4作为流动相 | 第22-23页 |
·不同pH值的KH_2PO_4 作为流动相对嘌呤标品分离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不同pH 值的流动相对大豆样品分离的比较 | 第24-25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26页 |
·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26页 |
·不同水解时间条件下大豆中嘌呤含量的比较 | 第26-27页 |
·加样回收率计算 | 第27-28页 |
·两种大豆样品中嘌呤含量的差异 | 第28-29页 |
·温度和时间对超声波提取的影响 | 第29页 |
·嘌呤的提取率 | 第29-31页 |
5 主要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作者简介 | 第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