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1 果实成熟相关的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影响果实成熟衰老的因素 | 第16-18页 |
·活性氧的代谢 | 第16-17页 |
·植物激素 | 第17页 |
·细胞壁水解导致果实衰老 | 第17页 |
·脂类的代谢 | 第17-18页 |
·水分平衡 | 第18页 |
·果实成熟衰老相关酶 | 第18-25页 |
·与乙烯合成和作用相关的酶 | 第18-22页 |
·抑制细胞壁的降解与细胞壁降解有关的酶 | 第22-24页 |
·脂氧合酶(LOX) | 第24-25页 |
2 RNA干扰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RNAi的发现 | 第25-26页 |
·RNAi的作用机制 | 第26-27页 |
·RNAi的特点 | 第27-28页 |
·高度特异性 | 第27页 |
·高效性 | 第27-28页 |
·RNAi的应用 | 第28-29页 |
·RNAi技术用于改良植物品质、改善植物营养价值 | 第28页 |
·改良植物花色上的应用 | 第28页 |
·植物抗病的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 第28页 |
·RNAi果树改良上的应用 | 第28-29页 |
3 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梨转化的主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 | 第29页 |
·梨的转基因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高效稳定的再生系统 | 第30页 |
·农杆菌菌株 | 第30页 |
·菌液侵染条件 | 第30-31页 |
·共培养条件 | 第31页 |
·抗生素及转化植株选择策略 | 第31页 |
·梨转基因研究中外源基因的类型 | 第31-34页 |
·提高抗病虫能力 | 第32页 |
·提高生根能力,矮化植株 | 第32页 |
·改善果实鲜食与加工品质 | 第32-33页 |
·提高抗非生物胁迫的能力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DSACO和DSLOX基因转化‘江蔬14号’番茄 | 第34-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植物表达载体 | 第34-35页 |
·植物激素和生化试剂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7页 |
·番茄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5页 |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5-36页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番茄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8-40页 |
·筛选压Kan浓度确定 | 第38-39页 |
·农杆菌侵染时间 | 第39-40页 |
·Cef浓度确定 | 第40页 |
·抗性苗的检测 | 第40-42页 |
·抗性苗的GUS染色 | 第40-41页 |
·PCR检测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植物表达载体pYF028-DSACO和pYL028-DSLOX改造 | 第44-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9页 |
·材料 | 第44-45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44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44-45页 |
·PCR引物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9页 |
·植物表达载体pYF028-DSACO和pYL028-DSLOX的活化 | 第45页 |
·农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45页 |
·质粒和菌液的PCR检测 | 第45-46页 |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 第46页 |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及其验证 | 第46-48页 |
·大肠杆菌质粒酶切和连接 | 第48-49页 |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感受态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表达载体活化及质粒提取及PCR检测 | 第49-50页 |
·pYF028-DSACO质粒PCR验证 | 第50页 |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并酶切 | 第50页 |
·pYH4215-ACOi菌液PCR检测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ACOi转化番茄‘江蔬14号’ | 第52-60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52-55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植物材料 | 第52页 |
·植物表达载体 | 第52页 |
·生化试剂 | 第52-53页 |
·方法 | 第53-55页 |
·筛选压Hyg浓度对外植体的影响 | 第53页 |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确定 | 第53页 |
·抑菌素Cef和Carb选择和浓度确定 | 第53页 |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53页 |
·抗性苗的GUS染色 | 第53页 |
·抗性苗的PCR检测 | 第53页 |
·抗性苗的RT-PCR检测 | 第53-5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筛选压Hyg浓度对外植体的影响 | 第55页 |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确定 | 第55-57页 |
·抑菌素确定 | 第57页 |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57-58页 |
·转基因番茄的GUS染色 | 第58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58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58-59页 |
3.讨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明水’梨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60-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2页 |
·材料 | 第60-61页 |
·方法 | 第61-62页 |
·无菌苗的获得、继代与增殖培养 | 第61页 |
·叶片不定芽再生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62-63页 |
·继代培养与增殖培养 | 第63-64页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明水’梨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不同BA和NAA组合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65页 |
·不同浓度TDZ和IBA组合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不同浓度AgNO_3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67页 |
3 讨论 | 第67-70页 |
第六章 农杆菌介导DSACO基因转化‘明水’梨 | 第70-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材料 | 第70-71页 |
·转化受体植物材料 | 第70页 |
·供试菌株 | 第70-71页 |
·生化试剂和激素 | 第71页 |
·方法 | 第71-72页 |
·不同浓度的Kan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71页 |
·不同的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71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71页 |
·抑菌素浓度的选择 | 第71页 |
·GUS瞬间表达 | 第71页 |
·梨的遗传转化步骤 | 第71-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筛选压Kan对再生的影响 | 第72-73页 |
·菌液浓度的确定 | 第73页 |
·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73-74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74页 |
·抑菌素浓度的选择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8页 |
第七章 农杆菌介导ACOi基因转化‘明水’梨体系的优化 | 第78-8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8-79页 |
·材料 | 第78-79页 |
·植物材料 | 第78页 |
·植物表达载体 | 第78页 |
·生化试剂和激素 | 第78-79页 |
·方法 | 第79页 |
·筛选压Hyg浓度确定 | 第79页 |
·菌液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79页 |
·抑菌素浓度的确定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1页 |
·Hyg浓度的筛选 | 第79-80页 |
·菌液侵染时间筛选 | 第80页 |
·抑菌素浓度的确定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4页 |
第八章 转DSACO基因‘明水’梨植株的检测 | 第84-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材料 | 第84页 |
·植物材料 | 第84页 |
·试剂 | 第84页 |
·方法 | 第84-85页 |
·GUS染色 | 第84页 |
·PCR扩增检测 | 第84-85页 |
·RT-PCR检测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86页 |
·转基因植株的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第85-86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86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86页 |
3 讨论 | 第86-88页 |
全文结论以及后续研究 | 第88-90页 |
1.全文结论 | 第88页 |
2.后续研究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附录 | 第100-110页 |
附录1.本论文中所用培养基的配置 | 第101-103页 |
附录2.本论文中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附录3.本论文中所用感受态CCM80的制备 | 第104-106页 |
附录4.图 | 第106-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