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核果类论文--杏论文

我国杏核心种质的构建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语第11-12页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1 杏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第13-16页
   ·杏的起源、分布及分类第13-15页
     ·杏的起源、分布及传播第13-14页
     ·杏品种的分类第14-15页
   ·杏种质资源的评价第15-16页
 2 植物核心种质研究进展第16-25页
   ·核心种质的概念及意义第16-17页
   ·核心种质的构建第17-24页
     ·数据的收集整理第17页
     ·核心种质构建使用的标记第17-18页
     ·SSR标记第18-20页
     ·核心样品的取样策略第20-22页
     ·核心样品的管理和利用第22页
     ·核心种质的检验与评价第22-24页
   ·植物核心种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25页
   ·核心种质构建的问题和展望第25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杏初级核心种质的构建第27-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材料第28页
   ·方法第28-30页
     ·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研究第28-30页
     ·初级核心种质的检测第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总体取样比例的确定第30-31页
   ·分组原则及组内取样比例的研究第31页
   ·分组原则和组内取样比例的互作分析第31-32页
   ·初级核心种质的评价第32-35页
 3 讨论第35-37页
   ·最佳总体取样比例的确定第35-36页
   ·取样方案的确定第36页
   ·杏初级核心种质的检验第36-37页
第三章 杏SSR反应体系的优化第37-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材料第37页
   ·方法第37-40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第37-38页
     ·SSR-PCR扩增第38-39页
     ·PCR产物的检测第39-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3页
   ·DNA质量检测结果第40-41页
   ·杏SSR反应体系的建立第41-42页
     ·Mg~(2+)浓度对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第41页
     ·dNTP浓度对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第41页
     ·引物浓度对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第41页
     ·DNA浓度对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第41-42页
     ·Taq酶浓度对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第42页
   ·SSR反应体系的验证第42-43页
 3 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杏SSR引物的筛选第45-5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5-46页
   ·材料第45页
   ·方法第45-46页
     ·DNA的提取第46页
     ·引物筛选第46页
     ·PCR扩增第46页
     ·PCR产物的检测第46页
     ·引物的多态性分析第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DNA质量检测第46-47页
   ·SSR引物的初步筛选第47页
   ·SSR引物的多态性检测第47-49页
 3 讨论第49-51页
第五章 杏初级核心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1-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材料第51页
   ·方法第51-52页
     ·DNA提取方法第51页
     ·SSR-PCR扩增第51-52页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杏初级核心种质的SSR多态位点等位变异分析第52-53页
   ·不同栽培区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3-54页
   ·杏初级核心种质的SSR聚类分析第54-56页
 3 讨论第56-57页
   ·杏SSR引物多态性第56页
   ·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第56-57页
第六章 杏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第57-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59页
   ·材料第57-58页
   ·方法第58-5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9-67页
   ·四种取样方法构建的备选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9-60页
     ·四种取样方法下各备选核心种质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第59页
     ·四种取样方法下各备选核心种质的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第59-60页
   ·四种取样方法下各备选核心种质保留比例分析第60-62页
     ·四种取样方法下各备选核心种质的形态农艺性状的保留比例分析第60-61页
     ·四种取样方法下各备选核心种质的SSR等位基因的保留比例分析第61-62页
   ·不同取样方案构建的备选核心种质等位基因的丢失情况第62-64页
   ·杏品种核心种质的确立第64-66页
   ·核心种质的评价第66-67页
 3 讨论第67-71页
   ·核心种质构建常利用的数据第67-68页
   ·核心种质的大小与取样方法第68页
   ·加强核心种质的动态管理第68-71页
全文结论第71-72页
本文创新点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3页
附录第83-10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瓜耐热性遗传分析及热响应的基因型差异
下一篇:农杆菌介导DSACO基因转化‘明水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