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 第9-13页 |
(二) 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第13页 |
(三) 我国竞技乒乓球与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 第13-19页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三、访谈法 | 第20-21页 |
四、比较研究法 | 第21页 |
五、逻辑分析法 | 第21页 |
六、数理统计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43页 |
第一节 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第23-24页 |
一、乒乓球后备人才选拔与竞赛情况 | 第23页 |
二、乒乓球后备人才的训练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第24-26页 |
一、网球后备人才基础薄弱 | 第24页 |
二、网球后备人才选拔与竞赛情况 | 第24-25页 |
三、网球后备人才训练情况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网球、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 第26-43页 |
一、网球、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6-30页 |
二、网球、乒乓球后备人才的生源与选拔的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三、网球、乒乓球后备人才训练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32-36页 |
四、网球、乒乓球后备人才竞赛状况的比较分析 | 第36-39页 |
五、网球、乒乓球教练员现状的比较分析 | 第39-43页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一、结论 | 第43-44页 |
二、建议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