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小说理论价值探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0页 |
2 小说观念的突破 | 第10-20页 |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文学地位中心化 | 第10-13页 |
·“小说是小道”的传统观念 | 第10-11页 |
·梁启超对传统小说地位观念的颠覆 | 第11-12页 |
·小说地位中心化对文体格局的影响 | 第12-13页 |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社会功用现代化 | 第13-16页 |
·“劝善惩恶”的传统社会功用观 | 第13-14页 |
·梁启超小说功用观的现代嬗变 | 第14-15页 |
·开启现代性社会功用观的先声 | 第15-16页 |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艺术特征理论化 | 第16-20页 |
·“理想”与“写实”说 | 第16-17页 |
·“熏、浸、刺、提”说 | 第17-19页 |
·“二体四力”说对传统思维模态的超越 | 第19-20页 |
3 学科性小说批评理论的奠基 | 第20-29页 |
·批评模式——专题论文 | 第20-22页 |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与专题论文的兴盛 | 第20-21页 |
·专题论文与小说批评的发展 | 第21-22页 |
·批评话语——中西化合 | 第22-25页 |
·古典文论术语的特征及缺陷 | 第22-23页 |
·梁启超对西方文论话语的引进 | 第23-24页 |
·中西融合的梁启超小说批评话语 | 第24-25页 |
·批评方法——学科综合 | 第25-29页 |
·西方哲学方法的借鉴 | 第25-26页 |
·西方心理学方法的运用 | 第26-27页 |
·佛学思维方法的深化 | 第27-29页 |
4 小说传播理念的构建 | 第29-41页 |
·梁启超的小说传播理念 | 第29-32页 |
·强调小说的高雅品格 | 第29-30页 |
·提倡新近媒介的运用 | 第30-31页 |
·关注小说的受众群体 | 第31-32页 |
·梁启超小说传播理念的具体实践 | 第32-36页 |
·创作与翻译小说以启蒙民众 | 第32-33页 |
·首创中国小说界的稿酬制度 | 第33-34页 |
·创新呈现的方式以贴近大众 | 第34-36页 |
·梁启超小说传播理念的深远影响及当代启示 | 第36-41页 |
·促进小说创作群体的形成 | 第36-37页 |
·推进小说杂志事业的发展 | 第37-38页 |
·梁启超小说传播理念的当代启示 | 第38-41页 |
5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