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高校校园安全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引言第12-15页
     ·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第12-13页
     ·高校校园安全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第13-14页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5-17页
     ·国外的研究和应用背景第15-16页
     ·国内的研究和应用背景第16-17页
   ·论文选题的由来及意义第17-18页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8-19页
第二章 国内外安全评价研究综述及高校校园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第19-31页
   ·国内外安全评价研究概述第19-28页
     ·国外安全评价研究概述第19-21页
     ·国内安全评价研究概述第21页
     ·安全评价方法综述及分析第21-28页
   ·高校校园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第28-29页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第28-29页
     ·高校校园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第29页
     ·高校校园安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构思第29页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校园安全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第31-36页
   ·灰色系统理论基本原理第31-32页
   ·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动态第32-33页
   ·灰色系统理论在高校校园安全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第33-34页
     ·现有高校校园安全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第33页
     ·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所解决的问题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高校校园安全分析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36-56页
   ·事故发生原理第36-37页
     ·事故是能量逸散失控的结果第36页
     ·事故隐患的形成第36-37页
     ·高校校园事故产生原理第37页
   ·高校校园事故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第37-39页
     ·构成要素第38页
     ·主要特征第38-39页
   ·安全分析方法第39-40页
     ·事故树分析方法第39页
     ·事件树分析方法第39-40页
     ·故障类型影响分析方法第40页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第40页
     ·安全检查表第40页
   ·安全分析模型第40-43页
     ·事故与人—物—环境系统及其功能目标的相互作用关系第41页
     ·以人为本的人物环境系统分析模型第41-42页
     ·安全分析模型第42-43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3-53页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43-45页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评价指标的确定第45-52页
     ·定性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方法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五章 非线性灰色系统安全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第56-66页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第56-57页
     ·灰色关联评价的方法和步骤第56页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建立第56-57页
   ·评价实例第57-64页
     ·建立原始数据表第57-59页
     ·数据处理及计算第59-64页
     ·关联度排序第64页
   ·评价结果分析第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高校校园事故预测及非线性灰色预测模型研究第66-80页
   ·高校校园事故预测的基本原则第66-67页
   ·高校校园事故预测方法概述第67-69页
     ·一元线性回归法第67-68页
     ·一元非线性回归法第68页
     ·灰色预测法第68-69页
   ·非线性系统灰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第69-78页
     ·非线性系统灰预测模型第69-71页
     ·非线性系统灰预测模型的应用研究第71-78页
   ·几种预测方法结果的对比第78-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七章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第80-95页
   ·系统功能分析和构思第80-82页
     ·需求分析第80页
     ·可行性分析第80-81页
     ·系统功能构思第81页
     ·系统运行流程第81-82页
   ·数据结构设计第82-87页
   ·系统主要功能管理窗口设计第87-94页
     ·系统运行第87-88页
     ·事故趋势预测管理窗口设计第88-90页
     ·安全评价管理窗口设计第90-91页
     ·基础资料查询管理窗口设计第91-92页
     ·事故数据管理窗口设计第92-93页
     ·修改密码管理窗口设计第93页
     ·用户管理窗口设计第93-94页
   ·附加说明第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8页
   ·结论第95-96页
   ·主要创新点第96页
   ·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第102-103页
附录B: 高校校园安全评价指标选取专家调查表第103-106页
附录C: 高校校园安全评价原始数据采集表第106-107页
附录D: 参与高校校园安全评价的校园名录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研究
下一篇:湘潭市中小学生嚼食槟榔行为的认知因素探讨及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