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 第9-10页 |
·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已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条件 | 第10-11页 |
·本质安全概念与内涵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17页 |
·本质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PSR 模型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煤矿本质安全影响因子分析 | 第20-32页 |
·本质安全结构模型分析 | 第20-22页 |
·人因子分析 | 第22-24页 |
·个体人行为分析 | 第22-23页 |
·人误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机因子分析 | 第24-25页 |
·机器设备可靠性分析 | 第24-25页 |
·机器设备发生事故原因分析 | 第25页 |
·作业环境因子分析 | 第25-27页 |
·作业环境区域的划分 | 第26页 |
·矿井作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管理因子分析 | 第27-30页 |
·管理因子构成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管理失误分析 | 第29-30页 |
·安全文化因子分析 | 第30-31页 |
·安全文化因子分析 | 第30-31页 |
·安全文化缺陷分析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煤矿本质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43页 |
·PSR 模型及其应用可行性分析 | 第32-34页 |
·PSR 模型分析 | 第32-33页 |
·PSR 模型应用于煤矿本质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指标体系的分层及构建原则 | 第34-36页 |
·指标体系分层 | 第34-35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5-36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6-42页 |
·人子系统 | 第36-37页 |
·机子系统 | 第37-38页 |
·作业环境子系统 | 第38-39页 |
·管理子系统 | 第39-41页 |
·安全文化子系统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3-66页 |
·总体思路 | 第43-44页 |
·评价模式 | 第43-44页 |
·评价步骤 | 第44页 |
·权重确定方法 | 第44-50页 |
·模糊Borda 法 | 第44-4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7-50页 |
·权重计算 | 第50-63页 |
·系统层权重计算 | 第50-52页 |
·变量层权重 | 第52页 |
·二、三级指标权重计算 | 第52-63页 |
·指标赋值——集值统计法 | 第63-64页 |
·评价等级划分 | 第64-65页 |
·划分原则 | 第64-65页 |
·等级划分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陕西某煤矿本质安全性评价实例 | 第66-76页 |
·陕西某煤矿概况 | 第66-67页 |
·指标值统计 | 第67-69页 |
·分系统评价 | 第69-71页 |
·人子系统评价 | 第69页 |
·机子系统评价 | 第69-70页 |
·作业环境子系统评价 | 第70页 |
·管理子系统评价 | 第70-71页 |
·安全文化子系统评价 | 第71页 |
·系统PSR 分项评价 | 第71-73页 |
·系统状态层评价 | 第72页 |
·系统压力层评价 | 第72页 |
·系统响应层评价 | 第72-73页 |
·煤矿本质安全性总评价 | 第73-75页 |
·煤矿本质安全性总评价分值计算 | 第73-74页 |
·影响本质安全制约因子分析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 | 第76-78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结论 | 第76-77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