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天目山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 第11-13页 |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 | 第12页 |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可持续的内涵 | 第15-17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目标 | 第17页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和测度方法 | 第17-21页 |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综述 | 第21-27页 |
·生态足迹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生态足迹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国外旅游生态足迹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第2章 生态足迹理论与应用研究 | 第27-36页 |
·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体系 | 第27-28页 |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 第27-28页 |
·生态足迹的模型分析 | 第28-32页 |
·土地类型划分 | 第28-30页 |
·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32-35页 |
·旅游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35页 |
·旅游生态赤字或盈余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第3章 天目山旅游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 | 第36-53页 |
·天目山区域概况 | 第36-37页 |
·天目山自然资源概况 | 第36-37页 |
·天目山旅游发展概况 | 第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研究区域与时段的选取 | 第37-38页 |
·统计数据的来源 | 第3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页 |
·天目山旅游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38-53页 |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38-42页 |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42-45页 |
·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45-48页 |
·游览观光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48-50页 |
·旅游购物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50-52页 |
·休闲娱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52-53页 |
第4章 天目山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 | 第53-66页 |
·天目山旅游生态足迹综合分析 | 第53-56页 |
·天目山旅游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 | 第56-57页 |
·天目山旅游生态赤字或盈余综合分析 | 第57-59页 |
·天目山旅游生态足迹预测分析 | 第59-63页 |
·游客规模对天目山旅游生态足迹的影响 | 第59-60页 |
·天目山客流量变化趋势预测 | 第60-61页 |
·天目山旅游生态足迹变化趋势预测 | 第61-63页 |
·天目山旅游净生态足迹分析 | 第63-64页 |
·天目山旅游发展状态评述 | 第64-66页 |
第5章 促进天目山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第66-72页 |
·开发建设 | 第66-67页 |
·科学规划,合理分区 | 第66页 |
·综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 第66-67页 |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 第67页 |
·资源环境保护 | 第67页 |
·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措施 | 第67页 |
·环境保护措施 | 第67页 |
·经营管理措施 | 第67-68页 |
·健全旅游经营管理体制 | 第67页 |
·旅游经营多元化 | 第67-68页 |
·携手其他景区,形成生态旅游品牌 | 第68页 |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带动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 第68页 |
·游客管理 | 第68-70页 |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 | 第68-69页 |
·加强宣传,增强游客生态旅游意识 | 第69-70页 |
·投诉管理 | 第70页 |
·从业人员管理 | 第70-72页 |
·发挥地方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 | 第70页 |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 第70页 |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全面培训 | 第70-71页 |
·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 第71-72页 |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2-76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3-74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4页 |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