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借鉴 | 第23-28页 |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 第23-26页 |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 第23-24页 |
·美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 第24页 |
·英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 第24-25页 |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 第25页 |
·日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 第25-26页 |
·瑞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 第26页 |
·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26-28页 |
·发挥企业在职业教师培养的重要作用 | 第26-27页 |
·重视教师的行业工作经验和培训 | 第27页 |
·大胆启用兼职教师充实到职业教师的队伍 | 第27-28页 |
第3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 | 第28-37页 |
·调研单位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调研实施过程 | 第29-30页 |
·调研范围与对象 | 第29页 |
·调查内容与方式 | 第29-30页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情况统计 | 第30-33页 |
·教师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认识情况 | 第30页 |
·对“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统计 | 第30-31页 |
·“双师型”教师比例情况 | 第31页 |
·教师培训情况统计 | 第31-32页 |
·校企合作情况统计 | 第32-33页 |
·“双师型”教师福利待遇情况 | 第33页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33-37页 |
·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统一 | 第33-34页 |
·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存在分歧 | 第34-35页 |
·学校教师结构不甚合理 | 第35页 |
·教师实践与技能训练不足 | 第35-36页 |
·“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无明显优越性 | 第36页 |
·对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 第36页 |
·政府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支持 | 第36-37页 |
第4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认识不一致的原因 | 第37页 |
·对“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存在分歧的原因 | 第37页 |
·“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原因 | 第37-38页 |
·“双师型”教师队伍训练不足的原因 | 第38-40页 |
·培训经费不足 | 第38页 |
·教师没有时间参与到培训中 | 第38-39页 |
·实训基地配套建设不够完善 | 第39页 |
·校企合作尚未建立深层次的合作机制 | 第39-40页 |
·“双师型”教师队伍待遇不高的原因 | 第40页 |
·人们长期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 第40页 |
·高职院校出于资金和内部平衡的需要 | 第40页 |
·成为“双师型”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 第40-41页 |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 第40-41页 |
·“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 第41页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府支持不够的原因 | 第41-42页 |
第5章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 第42-52页 |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总体规划 | 第42-43页 |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策略 | 第43-52页 |
·正确处理“师徒制”与“双师制”的关系 | 第43-44页 |
·确立新型“双师型”教师观 | 第44页 |
·建立校内的“双师型”教师评聘标准 | 第44-45页 |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机制建设 | 第45-47页 |
·积极吸纳利用校外人才资源 | 第47-48页 |
·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 | 第48页 |
·建立“双师型”教师考评体系 | 第48-50页 |
·变革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外文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