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三个动物源性链球菌新种的发现、基因组及毒力基因分析

中文摘要第16-18页
ABSTRACT第18-2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2-35页
    1.1 细菌分类方法第22-28页
        1.1.1 传统分类法第22页
        1.1.2 数值分类法第22-23页
        1.1.3 分子遗传学分类法第23-28页
    1.2 链球菌属分类研究进展第28-30页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进展第30-31页
        1.3.1 第一代测序技术第30页
        1.3.2 第二代测序技术第30页
        1.3.3 第三代测序技术第30-31页
    1.4 基因组学分析第31-33页
        1.4.1 基因组学分析的内容第31-32页
        1.4.2 基因组学分析的意义第32-33页
    1.5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3-35页
        1.5.1 研究背景第33页
        1.5.2 项目研究目的意义第33页
        1.5.3 项目研究内容第33-35页
第二章 喜马拉雅旱獭呼吸道菌群分析第35-4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5-39页
        2.1.1 标本来源第35页
        2.1.2 引物第35页
        2.1.3 主要仪器第35-36页
        2.1.4 主要试剂第36页
        2.1.5 旱獭呼吸道标本核酸提取第36页
        2.1.6 16S rRNA基因序列文库的建立第36-39页
    2.2 结果第39-41页
        2.2.1 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菌群结果第39-41页
    2.3 讨论第41-43页
第三章 旱獭呼吸道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初步鉴定第43-4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3.1.1 标本来源第43页
        3.1.2 主要仪器第43页
        3.1.3 主要试剂第43页
        3.1.4 培养基第43页
        3.1.5 旱獭呼吸道细菌的分离第43-44页
        3.1.6 菌落 16S rRNA基因前 500bp片段扩增第44页
        3.1.7 16S rRNA基因全长鉴定第44页
        3.1.8 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第4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4-46页
第四章 链球菌新种形态学观察第46-5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4.1.1 菌株来源第46页
        4.1.2 主要仪器第46页
        4.1.3 主要试剂第46页
        4.1.4 形态学观察第46-4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8-51页
        4.2.1 旱獭链球菌形态观察结果第48-49页
        4.2.2 喜马拉雅链球菌形态观察结果第49-50页
        4.2.3 耐盐链球菌形态观察结果第50-51页
        4.2.4 氯化钠耐受试验结果第51页
        4.2.5 温度耐受试验结果第51页
    4.3 讨论第51-53页
第五章 链球菌新种生理生化鉴定第53-6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5.1.1 菌株来源第53页
        5.1.2 主要试剂第53页
        5.1.3 培养基第53页
        5.1.4 API Rapid ID 32 Strep生化反应鉴定第53-54页
        5.1.5 API 50 CH生化反应鉴定第54页
        5.1.6 API ZYM生化反应鉴定第54页
        5.1.7 Lancefield群特异性抗原鉴定第54页
    5.2 结果第54-60页
        5.2.1 链球菌新种API Rapid ID 32 Strep生化反应结果第54-56页
        5.2.2 链球菌新种API 50 CH生化反应结果第56-58页
        5.2.3 链球菌新种API ZYM生化反应结果第58-59页
        5.2.4 旱獭链球菌和喜马拉雅链球菌与近源菌生化结果比较第59-60页
        5.2.5 耐盐链球菌与近源菌生化结果比较第60页
        5.2.6 Lancefield群特异性抗原鉴定结果第60页
    5.3 分析第60-62页
第六章 链球菌新种 16S rRNA分类鉴定第62-7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6.1.1 菌株来源第62页
        6.1.2 主要仪器第62页
        6.1.3 主要试剂第62页
        6.1.4 培养基第62页
        6.1.5 基因组DNA提取第62-64页
        6.1.6 16S rRNA序列PCR扩增第64页
        6.1.7 序列测定第64页
        6.1.8 数据统计分析第64页
    6.2 结果第64-71页
        6.2.1 旱獭链球菌 16S rRNA系统发生关系图第64-67页
        6.2.2 喜马拉雅链球菌 16S rRNA系统发生关系图第67-69页
        6.2.3 耐盐链球菌 16S rRNA系统发生关系图第69-71页
    6.3 讨论第71-74页
第七章 链球菌新种保守基因分类鉴定第74-80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74-76页
        7.1.1 菌株来源第74页
        7.1.2 主要仪器第74-75页
        7.1.3 主要试剂第75页
        7.1.4 培养基第75页
        7.1.5 基因组DNA提取第75页
        7.1.6 sodA、rpoB和groEL序列PCR扩增第75页
        7.1.7 序列测定第75-76页
        7.1.8 数据统计分析第76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76-78页
        7.2.1 旱獭链球菌sodA、rpoB和groEL序列系统发生关系图第76-77页
        7.2.2 喜马拉雅链球菌sodA、rpoB和groEL序列系统发生关系图第77页
        7.2.3 耐盐链球菌sodA、rpoB和groEL序列系统发生关系图第77-78页
    7.3 讨论第78-80页
第八章 链球菌新种基因组学分析第80-106页
    8.1 材料与方法第80-81页
        8.1.1 菌株来源第80页
        8.1.2 基因组核酸提取第80页
        8.1.3 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第80页
        8.1.4 基因组基本特征分析第80页
        8.1.5 全基因组进化树构建第80-81页
        8.1.6 基因组DNA-DNA杂交第81页
        8.1.7 毒力因子预测分析第81页
        8.1.8 菌株保藏及序列提交第81页
    8.2 结果与讨论第81-106页
        8.2.1 链球菌新种基因组特征分析第81-86页
        8.2.2 全基因组系统发生关系图分析第86-91页
        8.2.3 基因组DNA-DNA杂交分析第91-100页
        8.2.4 毒力因子预测分析第100-104页
        8.2.5 菌种保藏及序列提交结果第104-106页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研究结论第106-107页
    研究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洋底栖动物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组成的地域性差异研究
下一篇:现代饭店顾客忠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