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纤维素酶的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纤维素的概况与结构 | 第10-11页 |
·纤维素酶种类与分布 | 第11-12页 |
·纤维素酶基因家族的概述 | 第12-13页 |
·纤维素酶应用 | 第13页 |
·粘细菌的概况 | 第13-16页 |
·粘细菌简介 | 第13-14页 |
·粘细菌主要特性 | 第14页 |
·粘细菌的分类 | 第14-15页 |
·纤维堆囊菌介绍 | 第15-16页 |
·粘细菌生境及分离纯化 | 第16-18页 |
·粘细菌生境 | 第16-17页 |
·粘细菌分离纯化的现状与技术难点 | 第17-18页 |
·粘细菌纤维素酶的研究背景 | 第18-27页 |
·微生物纤维素降解的三种策略 | 第18-19页 |
·纤维小体的概述 | 第19-22页 |
·纤维堆囊菌在滤纸上的形态学特征和纤维素降解特性 | 第22-24页 |
·碱性纤维素酶的应用价值与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纤维堆囊菌耐碱性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发现 | 第26-27页 |
·基因获取的主要策略与基因组表达文库的概况 | 第27-28页 |
·基因获取的主要策略 | 第27-28页 |
·基因组表达文库的概况 | 第28页 |
·本文工作开展方向与意义 | 第28-31页 |
·纤维堆囊菌基因组信息中的纤维素酶基因分析 | 第28-29页 |
·So0157—2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性质研究 | 第29页 |
·纤维堆囊菌So9733—1基因组表达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 第29-30页 |
·粘细菌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纤维堆囊菌基因组中纤维素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4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纤维堆囊菌So0157—2菌株基因组中纤维素酶基因信息分析 | 第35-39页 |
·So ce 56菌株基因组中纤维素酶基因信息分析 | 第39-42页 |
·部分目标序列的PCR检验 | 第42-43页 |
·基因组测序信息分析的结果讨论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纤维堆囊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 第47-78页 |
·材料方法 | 第47-62页 |
·实验材料 | 第47-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76页 |
·目的基因的选择与分析 | 第62页 |
·So0157—2菌株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扩增与载体构建 | 第62-69页 |
·纤维堆囊菌So0157—2菌株内切葡聚糖酶异源表达 | 第69-70页 |
·蛋白过柱纯化及透析除盐 | 第70-72页 |
·内切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72-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So9733—1基因组表达文库的构建与活性筛选 | 第78-92页 |
·引言 | 第78页 |
·基因组表达文库构建的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8-87页 |
·实验材料 | 第78-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8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7-91页 |
·获取基因组DNA | 第87页 |
·酶切连接 | 第87-88页 |
·体外包装 | 第88-89页 |
·文库扩增 | 第89页 |
·随机挑取噬菌斑,测定插入片段大小,测算文库覆盖度 | 第89-90页 |
·进行刚果红染色筛选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粘细菌分离纯化 | 第92-108页 |
·粘细菌分离纯化与纤维素酶研究关系密切 | 第92页 |
·粘细菌分离纯化的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2-95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92-94页 |
·实验方法 | 第94-9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5-107页 |
·所获得的粘细菌菌株与照片 | 第95-104页 |
·所获菌株的PCR鉴定 | 第104-105页 |
·所获菌株的特点与结果讨论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附录 | 第122-126页 |
(一) 论文所用载体图谱 | 第122-125页 |
(二) 氨基酸中英文对照及缩写表 | 第125-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6-12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