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一、 外国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 第9-12页 |
二、 国外关于FDI溢出效应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我国关于FDI溢出效应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 我国吸收FDI的政策研究 | 第14-15页 |
五、 FDI溢出效应的研究简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五节、 主要发现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产品周期贸易理论下的FDI溢出效应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引入生产研发能力差异的产品贸易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模型的建立 | 第22-28页 |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22-24页 |
二、 伯川德博弈过程 | 第24-25页 |
三、 高研发生产力和产品周期贸易产业的界线 | 第25-27页 |
四、 低研发生产力和产品周期贸易产业的界线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模型分析的结果 | 第28-30页 |
一、 高研发生产力产业 | 第28页 |
二、 产品周期贸易产业 | 第28-29页 |
三、 低研发生产力产业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FDI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31-45页 |
第一节、 实证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数据的选择与说明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实证检验过程 | 第33-35页 |
第四节、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35-43页 |
一、 低研发生产力产业 | 第36-38页 |
二、 产品周期贸易产业 | 第38-40页 |
三、 高研发生产力产业 | 第40-43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模型的拓展——政府行为的引入 | 第45-57页 |
第一节、 引入东道国政府行为的模型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政府行为对产品周期产业分布的影响 | 第47-51页 |
一、 外汇政策 | 第47-49页 |
二、 招商引资政策 | 第49-50页 |
三、 知识产权保护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我国现有的对外政策效果分析 | 第51-56页 |
一、 第一阶段(1979-1991年)局部试点和摸索 | 第52-53页 |
二、 第二阶段(1992-2001年)高速发展 | 第53-54页 |
三、 第三阶段(2001年-)与世界接轨 | 第54-5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62页 |
附录一、 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外溢情况回归结果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