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基于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前言第10-15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12页
 (二) 研究意义第12页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2-13页
 (四) 文章创新点第13-15页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研究第15-26页
 (一) 信用风险防范的研究综述第15-21页
  1、信用风险防范的技术研究第15-16页
  2、信用风险防范的制度研究第16-17页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银行治理的实证研究第17-19页
  4、对现有文献的评述和启示第19-21页
 (二)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防范第21-26页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第21页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机制第21-22页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第22-26页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问题分析第26-34页
 (一)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第26-29页
 (二)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第29-34页
  1、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不健全第29页
  2、对贷款企业信用水平调查不够第29-30页
  3、政府行为影响银行信贷业务第30-31页
  4、金融危机导致信用风险凸显第31-34页
三、我国商业银行治理问题研究第34-48页
 (一) 公司治理的概念第34-35页
 (二)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第35-36页
  1、委托代理理论第35-36页
  2、利益相关者理论第36页
 (三) 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第36-38页
  1、经营目标的特殊性第36-37页
  2、业务类型的特殊性第37页
  3、融资结构的特殊性第37页
  4、委托代理的特殊性第37-38页
 (四)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现状及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第38-48页
  1、股权结构及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第38-41页
  2、董事会及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第41-44页
  3、监事会及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第44-46页
  4、经理层及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第46-48页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防范信用风险第48-67页
 (一) 国外主要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第48-50页
  1、英美的外部监控模式第48-49页
  2、德国的内部监控模式第49页
  3、日本的主银行治理模式第49-50页
  4、东亚的家族导向模式第50页
 (二) 建立安全高效的债权治理模式第50-67页
  1、债权治理内部化第52-55页
  2、参与贷款企业内部监督第55-57页
  3、完善股权治理机制第57-59页
  4、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第59-61页
  5、完善经理层治理机制第61-63页
  6、完善外部治理机制第63-67页
五、结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文化真实性的桃坪羌寨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