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 鳗弧菌的致病机理及主要毒力因子 | 第10-16页 |
·鳗弧菌主要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特征 | 第10-12页 |
·鳗弧菌的致病机理 | 第12-13页 |
·鳗弧菌主要毒力因子 | 第13-16页 |
·胞外产物 | 第13-14页 |
·毒力质粒及摄铁系统 | 第14-15页 |
·外膜蛋白 | 第15-16页 |
2.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及在致病菌毒力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3页 |
·毒力及毒力基因的定义及鉴定 | 第16-18页 |
·毒力的定义及衡量 | 第16-17页 |
·毒力基因的定义及鉴定 | 第17-18页 |
·毒力基因的研究策略 | 第18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在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 第19-20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在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40页 |
1 材料 | 第25-26页 |
·菌株与实验动物 | 第25-26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2 方法 | 第26-40页 |
·实验菌株的毒力实验 | 第26-28页 |
·毒力实验 | 第26-27页 |
·病原菌的PCR 鉴定 | 第27-28页 |
·差减文库的构建 | 第28-34页 |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纯化 | 第28页 |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差减文库 | 第28-34页 |
·差减文库的克隆 | 第34-36页 |
·差减PCR 产物纯化 | 第34-35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纯化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 第35页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35-36页 |
·蓝白斑筛选 | 第36页 |
·菌落PCR 筛选 | 第36-37页 |
·斑点杂交 | 第37-39页 |
·探针标记 | 第37-38页 |
·斑点杂交 | 第38-39页 |
·测序与同源性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52页 |
1. 实验菌株的毒力实验 | 第40-42页 |
·毒力实验 | 第40-41页 |
·实验菌株的PCR 鉴定 | 第41-42页 |
2. 差减文库的构建 | 第42-45页 |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纯化 | 第42页 |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差减文库 | 第42-44页 |
·基因组DNA 的RsaI 酶切 | 第42-43页 |
·Tester 接头连接效率的检测 | 第43-44页 |
·两轮差减PCR | 第44-45页 |
·差减PCR 产物 | 第44-45页 |
·差减效率的检测 | 第45页 |
3. 差减文库的克隆及PCR 鉴定 | 第45-46页 |
4. 斑点杂交 | 第46-48页 |
·探针标记 | 第46-47页 |
·斑点杂交 | 第47-48页 |
5. 测序与同源性分析 | 第48-52页 |
·组1. 与编码已知蛋白有序列同源性的基因片断 | 第49页 |
·组2. 与编码假定的蛋白有序列同源性的基因片断 | 第49页 |
·组3. 在 GenBank 中无序列同源性的基因片断 | 第49-5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2-56页 |
1. 可溶性溶胞壁质转糖基酶 | 第53页 |
2. 转移蛋白 | 第53-54页 |
3. 转座酶 | 第54页 |
4. 抗性相关蛋白 | 第54-55页 |
5. 毒素蛋白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附录I 溶液配方 | 第67-69页 |
附录II 接头及引物序列 | 第69-70页 |
附录III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撰写的文章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