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自我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公务员职业吸引力强与职业倦怠率最高的矛盾凸显 | 第10页 |
·自我激励理论成为国内外各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 | 第10-12页 |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缺陷——自我激励机制缺失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国外公务员激励研究 | 第13-15页 |
·国外自我激励理论综述 | 第15页 |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自我激励理论综述 | 第17-18页 |
·我国公务员自我激励理论综述 | 第18-19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第19-22页 |
·选题依据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依据 | 第22-30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5页 |
·人本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自我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页 |
·心理契约理论 | 第24-25页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25-28页 |
·公务员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激励机制理论 | 第26-27页 |
·战略式人力资源激励理论 | 第27页 |
·人为激励理论 | 第27-28页 |
·社会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 第28-30页 |
·自我认知理论 | 第28页 |
·自我归因理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分析 | 第30-43页 |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的意义 | 第30-35页 |
·我国公务员的特性 | 第30-31页 |
·公共部门的特殊性 | 第31-33页 |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作用 | 第33-35页 |
·我国公务员现行激励机制分析 | 第35-39页 |
·薪酬激励机制的缺陷 | 第35-36页 |
·考核激励机制的缺陷 | 第36-37页 |
·晋升激励机制的缺陷 | 第37页 |
·竞争激励机制的缺陷 | 第37-38页 |
·监督激励机制的缺陷 | 第38页 |
·精神激励机制的缺陷 | 第38-39页 |
·我国公务员进行自我激励的原因 | 第39-43页 |
·职业发展的需要 | 第39-40页 |
·自我提升的需要 | 第40页 |
·自我控制的需要 | 第40-41页 |
·个体趋利避害的需要 | 第41-42页 |
·尊重的需要 | 第42页 |
·激励他人的需要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务员自我激励的机理 | 第43-53页 |
·自我激励的人性假设与激励模式的选择 | 第43-45页 |
·我国公务员的人性假设概述 | 第43-44页 |
·公务员“主体人”假设 | 第44-45页 |
·自我激励的哲学基础 | 第45-46页 |
·行为主体论 | 第45页 |
·集体优先论 | 第45-46页 |
·能动人性论 | 第46页 |
·自我激励的构成要素 | 第46-48页 |
·自我认知 | 第46页 |
·自我预期 | 第46-47页 |
·自我归因 | 第47-48页 |
·自我激励的关键特质 | 第48-50页 |
·自我目标 | 第48页 |
·延迟奖励 | 第48-49页 |
·自我评价 | 第49页 |
·成本低、效果好、结果持久 | 第49-50页 |
·自我激励的过程模型 | 第50-53页 |
·自我系统模型 | 第50-51页 |
·自我调节模型 | 第51-52页 |
·自我领导模型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务员自我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53-71页 |
·我国公务员自我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53-58页 |
·强调以人为本,倡导自我发展机制 | 第53-54页 |
·内化组织使命,树立榜样激励机制 | 第54-55页 |
·注重道德约束,推行道德自律机制 | 第55-57页 |
·营造行政文化,激发声誉激励机制 | 第57-58页 |
·公务员自我激励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58-66页 |
·外部因素对公务员自我激励的影响 | 第58-60页 |
·内部因素对公务员自我激励的影响 | 第60-63页 |
·公务员自我激励能力的影响 | 第63-66页 |
·我国公务员自我激励机制的完善 | 第66-71页 |
·构建公务员职业发展规划系统 | 第66-67页 |
·构建公务员职业道德系统 | 第67-68页 |
·构建公务员自我雇用能力系统 | 第68-69页 |
·构建有效的责权利系统 | 第69-70页 |
·构建公务员公开承诺系统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