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电子治理背景下公众参与的基本理论 | 第19-26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政府的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政府的效益理论 | 第20页 |
·参与型政府模式理论 | 第20-21页 |
·治理理论 | 第21-23页 |
·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善政与善治 | 第22-23页 |
·电子治理理论 | 第23-26页 |
·虚拟现实理论 | 第24-25页 |
·网络政治理论 | 第25页 |
·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从电子事务到电子治理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演变 | 第26-42页 |
·电子事务阶段我国公众参与的机制 | 第27-30页 |
·电子事务机理 | 第27-28页 |
·电子事务阶段公众参与的体制 | 第28-29页 |
·电子事务阶段公众参与的制度 | 第29页 |
·电子事务阶段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势和缺陷 | 第29-30页 |
·电子管理阶段我国公众参与的机制 | 第30-35页 |
·电子管理机理 | 第30-33页 |
·电子管理阶段公众参与的体制 | 第33-34页 |
·电子管理阶段公众参与的制度 | 第34页 |
·电子管理阶段公众参与机制的进步和缺陷 | 第34-35页 |
·电子治理阶段我国公众参与的机制 | 第35-42页 |
·电子治理机理 | 第36-37页 |
·电子治理阶段公众参与的体制 | 第37-38页 |
·电子治理阶段公众参与的制度 | 第38-39页 |
·电子治理阶段公众参与机制的进步和不足 | 第39-42页 |
第四章 电子治理背景下我国公众参与机制分析 | 第42-50页 |
·主体机制 | 第42-44页 |
·主体构成 | 第42页 |
·多元化主体参与机制 | 第42-43页 |
·多元化主体中强调激励公民参与 | 第43页 |
·主体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互动机制 | 第44-47页 |
·自治或多元化主体治理机制 | 第44-45页 |
·递交报告机制 | 第45-46页 |
·沟通商讨机制 | 第46页 |
·政府回应机制 | 第46-47页 |
·互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7页 |
·处理机制 | 第47-50页 |
·常规机制 | 第47-48页 |
·应急机制 | 第48-49页 |
·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国外电子治理背景下公众参与的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5页 |
·国外电子治理背景下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50-53页 |
·电子治理背景下欧盟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50-51页 |
·电子治理背景下美国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51-52页 |
·电子治理背景下日本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52页 |
·电子治理背景下韩国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52-53页 |
·国外电子治理背景下公众参与的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 第53-55页 |
·国外电子治理背景下公众参与的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 第53页 |
·电子治理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电子治理背景下完善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保障措施 | 第55-73页 |
·电子治理背景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55-60页 |
·合法法制性原则 | 第56-57页 |
·透明公开性原则 | 第57页 |
·责任回应性原则 | 第57-58页 |
·有效参与性原则 | 第58-59页 |
·稳定性原则 | 第59页 |
·廉洁公正性原则 | 第59-60页 |
·电子治理背景下完善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保障措施 | 第60-73页 |
·主体建设 | 第60-64页 |
·政府职能定位 | 第64-70页 |
·完善处理机制,做好处理预案 | 第70-7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