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 ·轨道交通在西方城市的发展 | 第9-11页 |
| ·轨道交通在北京的发展 | 第11-13页 |
|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13-14页 |
|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主要贡献 | 第20-22页 |
| 第2章 轨道交通引导下的北京城市空间 | 第22-44页 |
| ·城市轨道交通 | 第22-25页 |
|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 | 第22-23页 |
| ·北京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 第23-25页 |
| ·北京轨道交通对其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25-27页 |
| ·宏观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25-26页 |
| ·微观的站点周边空间 | 第26-27页 |
| ·TOD 理论的指导 | 第27-37页 |
| ·背景 | 第29-33页 |
| ·核心 | 第33-35页 |
| ·在现代西方城市的应用 | 第35-36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 ·北京发展TOD 的优势与挑战 | 第37-43页 |
| ·优势 | 第38-40页 |
| ·挑战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北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空间现状分析 | 第44-8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44-48页 |
| ·周边地区的定义 | 第44-45页 |
| ·分析问题的标准 | 第45-46页 |
| ·城市空间元素及其分类 | 第46-47页 |
| ·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 ·交通空间元素 | 第48-66页 |
| ·步行系统 | 第48-56页 |
| ·自行车系统 | 第56-59页 |
| ·机动车系统 | 第59-62页 |
| ·轨道交通系统 | 第62-66页 |
| ·居住空间元素 | 第66-71页 |
| ·旧城遗留居住区 | 第66-67页 |
| ·单位大院社区 | 第67-69页 |
| ·商业开发小区 | 第69-71页 |
| ·商业空间元素 | 第71-75页 |
| ·作为目的地的商业空间 | 第72-73页 |
| ·作为过渡地的商业空间 | 第73-75页 |
| ·游息空间元素 | 第75-82页 |
| ·广场空间 | 第76-79页 |
| ·绿地公园 | 第79-80页 |
| ·城市景观 | 第80-81页 |
| ·环境设施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4章 北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空间设计 | 第84-128页 |
| ·城市空间的控制因素 | 第84-89页 |
| ·定义 | 第84-86页 |
| ·类型及其设计侧重 | 第86-88页 |
| ·与相关空间元素的关系 | 第88-89页 |
| ·针对现状问题的相关空间元素再设计 | 第89-107页 |
| ·交通空间元素再设计 | 第89-96页 |
| ·居住空间元素再设计 | 第96-101页 |
| ·商业空间元素再设计 | 第101-103页 |
| ·游息空间元素再设计 | 第103-107页 |
| ·不同城市空间控制因素下的设计侧重 | 第107-126页 |
| ·商业型设计侧重 | 第107-117页 |
| ·居住型设计侧重 | 第117-118页 |
| ·交通型设计侧重 | 第118-121页 |
| ·休憩型设计侧重 | 第121-124页 |
| ·城市环路的侧重 | 第124-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5章 案例研究 | 第128-143页 |
| ·TOD 下北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方法 | 第128-132页 |
| ·现状调研 | 第128-130页 |
| ·控制因素的定位及其侧重 | 第130-131页 |
| ·相关城市空间元素再设计 | 第131-132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32页 |
| ·TOD 下地铁9 号线花乡站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 | 第132-142页 |
| ·项目用地的现状分析 | 第132-135页 |
| ·项目定位与设计侧重 | 第135-138页 |
| ·相关空间元素的重组 | 第138-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 第6章 绪论 | 第143-147页 |
| ·研究总结 | 第143-144页 |
| ·论文的不足 | 第144-145页 |
|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45-1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7-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1页 |
| 附录A | 第151-16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