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文献研究 | 第9页 |
| ·视频资料研究 | 第9-10页 |
| ·民间采风 | 第10-11页 |
| 2 太谷秧歌概述 | 第11-23页 |
| ·太谷秧歌的产生 | 第11-13页 |
| ·民歌体发展阶段 | 第11页 |
| ·社火表演阶段 | 第11-12页 |
| ·秧歌小戏阶段 | 第12-13页 |
| ·太谷秧歌的界定 | 第13-15页 |
| ·太谷秧歌的戏曲本质 | 第13-14页 |
| ·太谷秧歌的脚色行当分类 | 第14-15页 |
| ·太谷秧歌的特征 | 第15-18页 |
| ·容纳兼蓄 | 第15页 |
| ·适应性强,灵活多变 | 第15-17页 |
| ·戏剧性与夸张性 | 第17-18页 |
| ·富有创造性 | 第18页 |
| ·其它艺术对太谷秧歌的影响 | 第18-23页 |
| ·凤阳花鼓对太谷秧歌的影响 | 第18-20页 |
| ·晋剧对太谷秧歌的影响 | 第20页 |
| ·凤阳花鼓与晋剧以外其它艺术的影响 | 第20-23页 |
| 3 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的界定与特征 | 第23-26页 |
| ·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的界定 | 第23页 |
| ·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的特征 | 第23-26页 |
| ·生活化 | 第24页 |
| ·即兴性 | 第24页 |
| ·典型性 | 第24-26页 |
| 4 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的舞台表现形式 | 第26-31页 |
| ·虚拟性舞蹈动态表现 | 第26-27页 |
| ·程式化舞蹈动态表现 | 第27-28页 |
| ·情绪化的舞蹈动态表现 | 第28-29页 |
| ·富有情趣的舞蹈动态表现 | 第29页 |
| ·生活化的舞蹈动态表现 | 第29-31页 |
| 5 太谷秧歌的“三门”典型舞蹈动态分析 | 第31-36页 |
| ·旦角典型舞蹈动态分析 | 第31-33页 |
| ·生角典型舞蹈动态分析 | 第33-34页 |
| ·丑角典型舞蹈动态分析 | 第34-35页 |
| ·“两小”典型舞台形象分析 | 第35-36页 |
| 6 太谷秧歌舞蹈动态中的晋中社会文化分析 | 第36-43页 |
| ·重商传统 | 第36-37页 |
| ·男权中心意识 | 第37-40页 |
| ·父权 | 第37-39页 |
| ·男尊女卑 | 第39页 |
| ·婆媳矛盾 | 第39-40页 |
| ·肩、胳膊的肢体语言表达习俗 | 第40页 |
| ·其它社会文化 | 第40-43页 |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 ·研究总结 | 第43页 |
| ·展望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录 | 第48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