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 “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二) “学困生”的特征与分类 | 第14-15页 |
(三)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5-16页 |
(四) “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 第16-18页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对小学学困生的调查研究 | 第19-25页 |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19页 |
二、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19-20页 |
(一) 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三、小学学困生的特征 | 第20-25页 |
第三章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 第25-46页 |
一、孩子自身的素质是小学“学困生”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25-30页 |
(一) 基础差导致的自卑心理 | 第25-27页 |
(二) 缺乏成功体验导致的厌学心理 | 第27-28页 |
(三) 内在学习动机的缺乏,导致其不良归因倾向 | 第28-30页 |
二、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造成小学生学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 第30-35页 |
(一) 片面的家庭教育观念 | 第31-32页 |
(二)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 第32页 |
(三) 不和谐的家庭气氛 | 第32-35页 |
三、不恰当的教学教育方式催化了学困生的产生 | 第35-36页 |
四、其他因素的辅助作用促成了学困生 | 第36-39页 |
(一) 信息化社会多种信息的传播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 第36-37页 |
(二) 孩子课外阅读的缺少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下降 | 第37-39页 |
五、小学学困生的一些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 | 第39-46页 |
(一) 家庭教育的差别 | 第39-43页 |
(二)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 | 第43-44页 |
(三)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第46-54页 |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 第46-48页 |
二、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 第48-51页 |
(一) 激发学困生自信心 | 第48-50页 |
(二) 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 第50-51页 |
三、家校联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51-54页 |
(一) 家长要主动跟老师沟通,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 第51-52页 |
(二) 学校要指导家长教育孩子,家校联合共同提高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