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 渍水逆境下小麦的受害症状和渍害敏感期 | 第13页 |
2 渍水逆境下小麦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 第13-16页 |
·水分和营养代谢 | 第13-14页 |
·光合作用 | 第14-16页 |
·光合特性 | 第14页 |
·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14-15页 |
·叶绿体中活性氧代谢 | 第15页 |
·同化物运输 | 第15-16页 |
3 渍水逆境下小麦的适应性 | 第16-19页 |
·形态解剖适应性 | 第16-17页 |
·诱发不定根,形成根际通气组织 | 第16页 |
·形成有氧根际,免受还原性金属毒害 | 第16-17页 |
·渗透调节 | 第17页 |
·活性氧清除系统 | 第17-18页 |
·抗渍锻炼 | 第18-19页 |
4 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产量 | 第19页 |
·品质 | 第19-20页 |
5 试验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0页 |
第二章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30-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取样和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取样 | 第32页 |
·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花后渍水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影响 | 第34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RWC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光合及SPAD值的影响 | 第35-37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及MDA含量的影响 | 第38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叶绿体中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40-41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贮藏物质再转运的影响 | 第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RWC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41-42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光合及SPAD值的影响 | 第42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旗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43-44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灌浆期渍水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贮藏物质再转运的影响 | 第44页 |
4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第三章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2-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试验设计 | 第52-5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3页 |
·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54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胁迫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54-55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胁迫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胁迫下小麦花前积累氮素运转和花后氮素积累的影响 | 第56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与淀粉产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小麦籽粒面粉品质性状及糊化特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胁迫下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58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小麦籽粒氮素代谢及面粉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8-59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胁迫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4 结论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3-67页 |
1 讨论 | 第63-66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63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理 | 第63-65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4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64-65页 |
·花前渍水锻炼对花后渍水逆境下碳氮代谢的影响 | 第65页 |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66页 |
2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