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1.1多孔碳材料 | 第12-19页 |
1.1.1多孔碳材料简介 | 第12-13页 |
1.1.2基于PCNs的药物传递系统 | 第13-14页 |
1.1.2.1表面改性 | 第13页 |
1.1.2.2药物释放系统 | 第13页 |
1.1.2.3常见的载药方法 | 第13-14页 |
1.1.2.4粒径的影响 | 第14页 |
1.1.3缓释药物递送系统 | 第14-15页 |
1.1.3.1孔隙结构和孔道长度 | 第14页 |
1.1.3.2相互作用力 | 第14-15页 |
1.1.3.3扩散障碍影响 | 第15页 |
1.1.4受控/靶向药物输送系统 | 第15-17页 |
1.1.4.1刺激反应性CDDS | 第15-16页 |
1.1.4.2靶向给药系统(TDDSs) | 第16页 |
1.1.4.3受控和靶向的药物输送系统 | 第16-17页 |
1.1.5生物医学应用 | 第17-18页 |
1.1.5.1光热和协同治疗 | 第17-18页 |
1.1.5.2治疗性生物分子递送 | 第18页 |
1.1.6PCN材料的总结和展望 | 第18-19页 |
1.2DNA水凝胶 | 第19-32页 |
1.2.1DNA水凝胶的概念 | 第19-22页 |
1.2.2DNA水凝胶的合成 | 第22-27页 |
1.2.2.1树突状DNA组装水凝胶 | 第22-25页 |
1.2.2.2超长线性DNA缠绕水凝胶 | 第25-26页 |
1.2.2.3杂交DNA水凝胶 | 第26-27页 |
1.2.3DNA水凝胶的生物医学应用 | 第27-32页 |
1.2.3.1DNA水凝胶传感器 | 第27-29页 |
1.2.3.2DNA水凝胶用于药物输送 | 第29-32页 |
1.2.4DNA水凝胶总结 | 第32页 |
1.3课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功能化多孔碳纳米球用于药物、基因协同治疗 | 第34-52页 |
2.1引言 | 第34-35页 |
2.2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2.2.1实验试剂 | 第35页 |
2.2.2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3多孔碳球PCN的合成 | 第35页 |
2.2.4氧化多孔碳纳米球(O-PCN)和氨基化多孔碳纳米球(N-PCN)的合成 | 第35-36页 |
2.2.5PCN-siRNA-DOX-FA(PSDF)的合成 | 第36页 |
2.2.6细胞培养 | 第36页 |
2.2.7体外细胞摄取 | 第36页 |
2.2.8使用膜联蛋白V-PE/7-AAD分析试剂盒检测凋亡 | 第36页 |
2.2.9动物与肿瘤模型 | 第36-37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37-51页 |
2.3.1实验原理 | 第37-38页 |
2.3.2PCN及PSDF的各项表征 | 第38-51页 |
2.3.2.1PCN及PSDF的电镜表征 | 第38-39页 |
2.3.2.2PCN的分散性表征 | 第39-40页 |
2.3.2.3N-PCN的mapping表征 | 第40-41页 |
2.3.2.4PCN的zeta电位表征 | 第41页 |
2.3.2.5PCN的DOX吸附量 | 第41-42页 |
2.3.2.6PSDF连接过程的紫外表征 | 第42页 |
2.3.2.7PSDF的mapping表征 | 第42-43页 |
2.3.2.8递送系统连接过程电位表征 | 第43-44页 |
2.3.2.9条件优化 | 第44页 |
2.3.2.10不同探针的共聚焦 | 第44-45页 |
2.3.2.11PSDF在细胞内不同时间的激光共聚焦表征 | 第45-46页 |
2.3.2.12其他细胞内的激光共聚焦表征 | 第46-47页 |
2.3.2.13PSDF的细胞治疗效果 | 第47-48页 |
2.3.2.14小鼠实验及PSDF活体内分布 | 第48-49页 |
2.3.2.15小鼠肿瘤体积变化 | 第49-50页 |
2.3.2.16小鼠体重变化 | 第50-51页 |
2.4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DNAzyme功能化的多孔碳纳米球用作荧光纳米探针,用于成像检测活细胞中的microRNA-21和锌离子 | 第52-73页 |
3.1引言 | 第52-53页 |
3.2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3.2.1实验试剂 | 第53页 |
3.2.2实验仪器 | 第53页 |
3.2.3多孔碳球PCN的合成 | 第53-54页 |
3.2.4氧化多孔碳纳米球(O-PCN)和氨基化多孔碳纳米球(N-PCN)的合成 | 第54页 |
3.2.5双检测探针(DDP)的合成 | 第54页 |
3.2.6细胞培养 | 第54页 |
3.2.7体外细胞吸收 | 第54页 |
3.2.8Zn2+的体外细胞吸收 | 第54页 |
3.2.9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54-55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55-71页 |
3.3.1实验原理 | 第55-56页 |
3.3.2纳米探针的表征 | 第56-71页 |
3.3.2.1碳多孔材料的透射电镜表征 | 第56-57页 |
3.3.2.2PCN的FITC吸附能力表征 | 第57页 |
3.3.2.3DDP的TEM表征 | 第57-58页 |
3.3.2.4Zeta电位表征 | 第58-59页 |
3.3.2.5mapping表征 | 第59页 |
3.3.2.6DDP连接过程的紫外表征 | 第59-60页 |
3.3.2.7电泳表征 | 第60-61页 |
3.3.2.8可行性实验 | 第61页 |
3.3.2.9纳米探针的合成条件优化 | 第61-62页 |
3.3.2.10纳米探针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62-63页 |
3.3.2.11纳米探针在不同pH下的稳定性 | 第63-64页 |
3.3.2.12纳米探针随时间的稳定性 | 第64页 |
3.3.2.13microRNA-21的体外定量分析 | 第64-65页 |
3.3.2.13Zn2+的体外定量分析 | 第65-66页 |
3.3.2.15不同浓度Zn2+下共聚焦图像表征 | 第66-67页 |
3.3.2.16Zn2+抑制剂对激光共聚焦成像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2.17DDP在细胞内不同时间的激光共聚焦表征 | 第68-69页 |
3.3.2.18正常细胞内的激光共聚焦表征 | 第69-70页 |
3.3.2.19PCN和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 | 第70-71页 |
3.4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DNA交联水凝胶包覆的非模板合成多孔碳纳米球,用于同时成像检测活细胞中的ATP和硫醇 | 第73-93页 |
4.1引言 | 第73-74页 |
4.2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4.2.1实验试剂 | 第74页 |
4.2.2实验仪器 | 第74页 |
4.2.3多孔碳球PCN的合成 | 第74-75页 |
4.2.4氧化多孔碳纳米球(O-PCN)和氨基化多孔碳纳米球(N-PCN)的合成 | 第75页 |
4.2.5N-PCNs-SPDP-DNA1复合物(DP)的构建 | 第75页 |
4.2.6N-PCNs-SPDP-DNA1-MA-DNA2的构建 | 第75页 |
4.2.7N-PCNs-SPDP-DNA1-PMA-DNA2的制备 | 第75-76页 |
4.2.8MA-DNA4的构建 | 第76页 |
4.2.9PMA-DNA4的制备 | 第76页 |
4.2.10DNA交联的PCNs纳米水凝胶的合成 | 第76页 |
4.2.11细胞培养 | 第76页 |
4.2.13CCK-8分析 | 第76页 |
4.2.14体外细胞摄取和成像 | 第76-77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77-92页 |
4.3.1实验原理 | 第77-79页 |
4.3.2纳米探针的表征 | 第79-92页 |
4.3.2.2PCN的FITC吸附能力表征 | 第79-80页 |
4.3.2.3DHP的TEM表征 | 第80页 |
4.3.2.4动态光散射的Size表征 | 第80-81页 |
4.3.2.5Zeta电位表征 | 第81页 |
4.3.2.6DHP连接过程的紫外表征 | 第81-82页 |
4.3.2.7电泳表征 | 第82-83页 |
4.3.2.8可行性实验 | 第83-84页 |
4.3.2.9纳米探针的条件优化 | 第84-85页 |
4.3.2.10纳米探针随时间的稳定性 | 第85-86页 |
4.3.2.11ATP的体外定量分析 | 第86页 |
4.3.2.12GSH的体外定量分析 | 第86-87页 |
4.3.2.13纳米探针的选择性 | 第87页 |
4.3.2.14细胞内ATP变化的DHP激光共聚焦成像 | 第87-88页 |
4.3.2.15细胞内硫醇变化的DHP激光共聚焦成像 | 第88-89页 |
4.3.2.16DHP在细胞内不同时间的激光共聚焦表征 | 第89-90页 |
4.3.2.17正常细胞内的激光共聚焦表征 | 第90-91页 |
4.3.2.18PCN和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 | 第91-92页 |
4.4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5页 |
附录Ⅰ | 第105-106页 |
附录Ⅱ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