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应变模态分析及参数识别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10页
   ·应变模态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0页
   ·模态参数识别的主要方法第10-11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1-14页
第二章 应变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第14-20页
   ·引言第14页
   ·应变模态响应的有限元模型第14-16页
   ·应变模态振型之间的正交性第16-17页
   ·实验应变模态分析第17-19页
     ·应变频响函数矩阵及其特点第17-18页
     ·模态试验方法和参数识别第18-19页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应变倍增器的设计第20-35页
   ·引言第20页
   ·国内外应变倍增器的研究现状第20-24页
   ·应变倍增器结构设计第24-25页
     ·应变倍增器原理分析第24页
     ·应变倍增器结构设计第24-25页
   ·新型应变倍增器的数值分析第25-29页
   ·新型应变倍增器的加工第29-31页
   ·新型应变倍增器的标定第31-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应变模态试验及分析第35-46页
   ·应变模态试验第35-38页
     ·试验设备简介第35-37页
     ·试验流程第37-38页
   ·简支梁自振频率和振型解析解第38-41页
   ·应变模态参数识别第41-44页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五章 应变模态识别的随机子空间方法第46-58页
   ·环境激励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简介第46-49页
     ·峰值拾取法第46-47页
     ·频域分解法第47页
     ·时频域方法第47页
     ·时间序列分析法第47页
     ·随机减量法第47页
     ·NExT法第47-48页
     ·随机子空间识别法第48-49页
   ·应变模态识别的随机子空间方法第49-54页
     ·系统用应变表示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第49-51页
     ·基于参考点的数据驱动随机子空间方法第51-54页
   ·试验算例分析第54-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第58-59页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拱桥静力分析的组合单元方法
下一篇:长沙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