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 柳枝稷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柳枝稷的分布与分类 | 第15页 |
·柳枝稷分子标记以及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柳枝稷组培以及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柳枝稷病害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柳枝稷在中国的适应性 | 第18-19页 |
2 分子标记与遗传图谱 | 第19-30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19-25页 |
·遗传图谱构建 | 第25-27页 |
·QTLs定位的方法 | 第27-29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 第29-30页 |
3 植物抗病机理 | 第30-31页 |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 | 第30页 |
·经典植物病理学关于植物抗病性和抗病基因的概念 | 第30-3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页 |
5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柳枝稷种质资源及其近缘种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多样性 | 第31-32页 |
·柳枝稷种质资源分子及染色体水平多样性研究 | 第32页 |
·柳枝稷种质资源生产性能评价 | 第32页 |
·柳枝稷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32页 |
·柳枝稷RGA-SNP的发现和RGA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32页 |
·柳枝稷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抗锈病QTL分析 | 第32-33页 |
6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柳枝稷及其近缘物种遗传多样性的SRAP和SSR分析 | 第34-48页 |
摘要 | 第34页 |
1 前言 | 第34-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供试材料 | 第35-36页 |
·供试材料及DNA提取 | 第36-37页 |
·SRAP分析 | 第37-39页 |
·SSR分析 | 第39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柳枝稷及其近缘种种质的SRAP和SSR遗传多态性 | 第40-44页 |
·聚类分析 | 第44-45页 |
·SRAP和SSR标记效率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柳枝稷种质资源分子及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 | 第48-58页 |
摘要 | 第48页 |
1 前言 | 第48-4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供试材料 | 第49-51页 |
·染色体倍性分析 | 第51-52页 |
·DNA提取、SRAP分析 | 第52页 |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3 结果 | 第52-57页 |
·柳枝稷的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2-54页 |
·柳枝稷染色体倍性分析 | 第54页 |
·聚类分析 | 第54-55页 |
·特异的分子标记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柳枝稷种质资源生产性能评价 | 第58-68页 |
摘要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5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61页 |
3. 结果 | 第61-66页 |
·柳枝稷种质单株产量 | 第61-65页 |
·柳枝稷种质茎叶比 | 第65页 |
·柳枝稷种质抗锈病分析 | 第65页 |
·柳枝稷种质抗炭疽病分析 | 第65-66页 |
·综合评价 | 第66页 |
4. 讨论 | 第66-67页 |
5. 柳枝稷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柳枝稷EST-SSR标记的开发 | 第68-75页 |
摘要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68-69页 |
2. 材料方法 | 第69-70页 |
·植物材料 | 第69页 |
·柳枝稷EST-SSR的来源和引物设计 | 第69页 |
·DNA提取及EST-SSR PCR反应 | 第69页 |
·电泳 | 第69-70页 |
3. 结果 | 第70-74页 |
·柳枝稷EST-SSR不同类型的频率分布 | 第70页 |
·EST-SSR引物扩增效率和在构图亲本间的多态性 | 第70-71页 |
·EST-SSR在杂种鉴定中的应用 | 第71-74页 |
4. 讨论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柳枝稷RGA-SNP的发现及RGA标记开发 | 第75-86页 |
摘要 | 第75页 |
1 引言 | 第7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柳枝稷RGA的搜寻 | 第75-76页 |
·引物设计与RGA-PCR | 第76页 |
·构图亲本RGA序列的获得 | 第76-79页 |
·PCR纯化后测序 | 第76-77页 |
·克隆后测序 | 第77-79页 |
·序列分析 | 第79页 |
·RGA标记的开发 | 第79页 |
3 结果 | 第79-84页 |
·两种测序结果的比较 | 第79-81页 |
·柳枝稷RGA-SNP的频率及特点 | 第81-83页 |
·RGA相关标记的获得 | 第83-84页 |
4 讨论 | 第84-86页 |
第七章 柳枝稷连锁框架图的构建与抗锈病QTL分析 | 第86-98页 |
摘要 | 第86页 |
1 引言 | 第86-87页 |
2 材料方法 | 第87-88页 |
·作图材料 | 第87页 |
·F_1群体抗锈病的田间表现 | 第87页 |
·SRAP | 第87页 |
·EST-SSR | 第87页 |
·RGA-STS、RGA-CAPS和RGA-dCAPS | 第87页 |
·数据统计 | 第87-88页 |
3 结果 | 第88-96页 |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 第88-91页 |
·柳枝稷遗传连锁框架图的构建 | 第91-95页 |
·亲本及F_1群体抗锈病鉴定 | 第95页 |
·柳枝稷抗锈病基因的QTL定位 | 第95-96页 |
4 讨论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1. 小结 | 第98-99页 |
2. 本论文不足之处 | 第99页 |
3.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附图 | 第109-112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表 | 第112-113页 |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3-114页 |
发表文章情况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