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游学与东汉后期的文学教育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8页
第一章 东汉后期文学教育发展趋势与士人群体第18-30页
    第一节 文学教育发展趋势的特征第22-25页
        一 扩大化趋势第23-24页
        二 平民化趋势第24-25页
    第二节 文学教育与东汉后期的士人群体第25-30页
        一 文学教育的功用第26-27页
        二 接受文学教育的士人群体第27-30页
第二章 东汉后期游学发展趋势与士人群体第30-42页
    第一节 游学活动发展趋势的特征第33-38页
        一 游学主体的平民化趋势第34-36页
        二 游学目的的多样化趋势第36-38页
    第二节 游学活动与东汉后期的士人群体第38-42页
        一 游学活动的中心第38-39页
        二 参与游学活动的士人群体第39-42页
第三章 东汉后期文学教育与游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42-66页
    第一节 王延寿的文学创作第42-50页
        一 王延寿所受家庭教育及影响第42-48页
        二 游学鲁国与《鲁灵光殿赋》的创作第48-50页
    第二节 朱穆的文学创作第50-55页
        一 朱穆所受家庭教育及影响第50-52页
        二 朱穆《与刘伯宗绝交诗》《绝交论》的创作第52-55页
    第三节 蔡邕的文学创作第55-61页
        一 蔡邕的抒情诗赋创作第55-57页
        二 其他游学士人的抒情诗赋创作第57-59页
        三 游学对抒情性文学创作的影响第59-61页
    第四节 张奂的文学创作第61-66页
        一 张奂的实用性文体创作第61-62页
        二 其他游学士人的实用性文体创作第62-64页
        三 游学对实用性文体创作的影响第64-66页
第四章 东汉后期文学教育与游学的关系及影响第66-80页
    第一节 游学与文学教育的相互影响第66-69页
        一 游学的普及对文学教育的促进作用第66-68页
        二 文学教育对游学的影响第68-69页
    第二节 文学教育与游学的社会影响第69-80页
        一 促进了东汉后期的文化下移第69-73页
        二 促进了士人集团的产生与发展第73-77页
        三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第77-80页
结语第80-81页
附:东汉后期游学士人表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阳诗钞》与信阳诗派研究
下一篇:张衡与东汉中期的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