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水污染的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 Fenton技术的研究背景 | 第16-25页 |
1.2.1 电-Fenton技术的发展背景 | 第17-19页 |
1.2.2 电极材料的发展 | 第19-23页 |
1.2.3 电场诱导CeO_2协同电-Fenton | 第23-25页 |
1.2.4 固体超强酸CeO_2-ZrO_2/SO_4~(2+)的催化作用 | 第25页 |
1.3 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原位阳极氧化石墨电极强化电芬顿 | 第27-47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2.3 材料预处理 | 第28-30页 |
2.3.1 石墨阴极阳极氧化 | 第28页 |
2.3.2 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 | 第28-29页 |
2.3.3 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 第29页 |
2.3.4 电芬顿降解污染物的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3.5 H_2O_2浓度测定及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 第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44页 |
2.4.1 XPS分析 | 第30-33页 |
2.4.2 扫描电镜(SEM) | 第33-34页 |
2.4.3 亲水性与接触角 | 第34-35页 |
2.4.4 电化学表征 | 第35-36页 |
2.4.5 H_2O_2产量和电流效率的计算 | 第36-38页 |
2.4.7 电芬顿降解污染物及矿化率 | 第38-42页 |
2.4.8 ·OH的检测 | 第42-44页 |
2.5 小结 | 第44-47页 |
第3章 固体超强酸CeO_2-ZrO_2/SO_4~(2-)协同强化电芬顿降解 | 第47-64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7-48页 |
3.2.2 材料的制备 | 第48页 |
3.2.3 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 | 第48页 |
3.2.4 电Fenton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3页 |
3.3.1 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3.3.2 XPS表征 | 第51-53页 |
3.3.4 电芬顿表征 | 第53-56页 |
3.3.5 活性物种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 第56-57页 |
3.3.6 机理探究 | 第57-62页 |
3.3.7 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 | 第62-63页 |
3.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固体超强酸CeO_2/SO_4~(2-)强化电Fenton降解的形貌影响 | 第64-77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66页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64页 |
4.2.2 CeO_2的制备 | 第64-65页 |
4.2.3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65页 |
4.2.4 电Fenton性能测试 | 第65-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6页 |
4.3.1 结构与形貌分析比较 | 第66-69页 |
4.3.2 H_2O_2的检测和电流效率的计算 | 第69-71页 |
4.3.3 电芬顿降解X3B的速率比较 | 第71-72页 |
4.3.4 电芬顿降解DMP的速率比较 | 第72-73页 |
4.3.5 Fe的投加量和稳定性实验 | 第73-75页 |
4.3.6 EPR测自由基 | 第75-76页 |
4.4 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