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V2G(Vehicle to Grid,V2G)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虚拟同步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电动汽车参与调频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电力系统调频以及电动汽车参与调频可行性分析 | 第21-30页 |
2.1 电力系统调频 | 第21-26页 |
2.1.1 负荷频率特性 | 第22-23页 |
2.1.2 发电机组频率特性 | 第23页 |
2.1.3 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 | 第23-24页 |
2.1.4 电力系统的一次、二次调频 | 第24-25页 |
2.1.5 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系统 | 第25-26页 |
2.2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模式 | 第26-27页 |
2.2.1 分散接入 | 第26-27页 |
2.2.2 集中接入 | 第27页 |
2.3 电动汽车参与系统调频可行性分析 | 第27-29页 |
2.3.1 参与电网调频的V2G技术 | 第27-28页 |
2.3.2 用户出行和可用容量 | 第28-29页 |
2.3.3 调节速度可行性 | 第29页 |
2.3.4 经济可行性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VSM的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策略 | 第30-43页 |
3.1 VSM技术概述 | 第30-33页 |
3.1.1 电流控制型 | 第30-32页 |
3.1.2 电压控制型 | 第32-33页 |
3.2 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系统及控制结构 | 第33-35页 |
3.2.1 双向充电机拓扑及其控制系统 | 第33-34页 |
3.2.2 动力电池模型 | 第34-35页 |
3.3 基于VSM的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策略 | 第35-37页 |
3.3.1 AC/DC和DC/DC变换器控制目标 | 第35页 |
3.3.2 AC/DC控制模块 | 第35-37页 |
3.3.3 DC/DC控制模块 | 第37页 |
3.4 控制效果分析 | 第37-38页 |
3.5 算例验证 | 第38-42页 |
3.5.1 算例模型及参数设计 | 第39-40页 |
3.5.2 算例1:充放电验证 | 第40-41页 |
3.5.3 算例2:虚拟惯量和虚拟阻尼验证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考虑用户需求和动力电池寿命的电动汽车参与系统调频控制策略 | 第43-62页 |
4.1 带有AGC的单区域系统调频模型 | 第43页 |
4.2 电动汽车参与系统调频的实现构架 | 第43-45页 |
4.3 电动汽车功率响应函数 | 第45-46页 |
4.4 电动汽车参与系统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其模型 | 第46-48页 |
4.4.1 充电因子α | 第46-47页 |
4.4.2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其模型 | 第47-48页 |
4.5 电动汽车参与系统二次调频控制策略及模型 | 第48-51页 |
4.5.1 调频参与度因子 | 第48-49页 |
4.5.2 电动汽车参与系统二次调频控制策略及模型 | 第49页 |
4.5.3 基于模糊控制的β因子选择方法 | 第49-51页 |
4.6 含电动汽车调频环节的系统频率调节模型 | 第51-53页 |
4.6.1 考虑电动汽车参与调频的充放电控制及其模型 | 第51-52页 |
4.6.2 含电动汽车调频环节的系统频率调节模型 | 第52-53页 |
4.7 算例仿真 | 第53-61页 |
4.7.1 算例1: 单区域电网阶跃负荷扰动下频率动态响应及用户需求分析 | 第55-57页 |
4.7.2 算例2: 随机负荷扰动下单区域电网频率动态响应及用户需求分析 | 第57-60页 |
4.7.3 算例3: 随机负荷扰动下互联电网频率动态响应 | 第60-6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