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滏阳原著湿地公园底泥污染分布和改性沸石覆盖对微生物群落影响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污染物在泥-水相间的迁移 | 第11-13页 |
1.2.1 氮的迁移转化 | 第11-12页 |
1.2.2 磷的迁移转化 | 第12-13页 |
1.3 有机质形成及赋存形态 | 第13-14页 |
1.3.1 有机质的形成及分类 | 第13页 |
1.3.2 有机质与重金属的结合 | 第13-14页 |
1.4 底泥微生物的作用 | 第14-16页 |
1.5 底泥污染物的释放 | 第16-17页 |
1.5.1 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过程 | 第16-17页 |
1.5.2 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1.6 污染水体的修复 | 第17-22页 |
1.6.1 异位修复技术 | 第18-19页 |
1.6.2 原位修复技术 | 第19-22页 |
1.7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7.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现代·滏阳原著湿地公园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底泥污染物的竖向分布规律 | 第27-33页 |
3.1 总氮的分布 | 第27页 |
3.2 氨氮的分布 | 第27-28页 |
3.3 总磷的分布 | 第28-29页 |
3.4 有机质的分布 | 第29-31页 |
3.5 底泥富营养程度评价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天然沸石的吸附原理与改性 | 第33-48页 |
4.1 天然沸石的理化性质和吸附原理 | 第33页 |
4.2 改性方法和效果 | 第33-34页 |
4.3 原位覆盖的弊端 | 第34页 |
4.4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34-35页 |
4.5 沸石的吸附能力与速度 | 第35-43页 |
4.5.1 天然沸石的吸附等温线 | 第35-39页 |
4.5.2 天然沸石的吸附动力学 | 第39-43页 |
4.6 天然沸石的改性处理 | 第43-44页 |
(1) 高温改性 | 第43页 |
(2) 盐酸改性 | 第43页 |
(3) NaCl改性 | 第43-44页 |
4.7 不同改性沸石的表征 | 第44-47页 |
(1) 天然斜发沸石 | 第44页 |
(2) 高温改性沸石 | 第44-45页 |
(3) HCl改性沸石 | 第45-46页 |
(4) NaCl改性沸石 | 第46-4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底泥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 第48-64页 |
5.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48页 |
5.2 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 第48-52页 |
5.2.1 DNA基因组的抽提 | 第48-50页 |
5.2.2 PCR扩增 | 第50-51页 |
5.2.3 荧光定量 | 第51页 |
5.2.4 Miseq文库构建 | 第51页 |
5.2.5 Miseq测序 | 第51-52页 |
5.3 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 | 第52-63页 |
5.3.1 OTU分析 | 第52-53页 |
5.3.2 Alpha多样性 | 第53-54页 |
5.3.3 底泥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54-57页 |
5.3.4 底泥微生物群落比较 | 第57-60页 |
5.3.5 底泥微生物群落关系 | 第60-62页 |
5.3.6 功能预测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试验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