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22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6-21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部分 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42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22-2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1.2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22-24页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1.4 伦理原则 | 第25页 |
1.5 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结果 | 第27-34页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第27页 |
2.2 研究对象的口腔保健行为现状 | 第27页 |
2.3 研究对象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现状 | 第27-30页 |
2.4 研究对象的牙科畏惧心理现状 | 第30页 |
2.5 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水平现状 | 第30页 |
2.6 研究对象的医学应对方式现状 | 第30-31页 |
2.7 研究对象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3 讨论 | 第34-41页 |
3.1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一般情况 | 第34页 |
3.2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口腔保健行为现状 | 第34-35页 |
3.3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现状 | 第35-36页 |
3.4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科畏惧心理现状 | 第36-37页 |
3.5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现状 | 第37页 |
3.6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现状 | 第37-38页 |
3.7 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部分 六步行为认知法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行为管理中的应用 | 第42-60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42-49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1.2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42-46页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46页 |
1.4 伦理原则 | 第46-47页 |
1.5 质量控制 | 第47-4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48-49页 |
2 结果 | 第49-57页 |
2.1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失访 | 第49页 |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检验 | 第49-50页 |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的比较 | 第50-52页 |
2.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口腔保健行为的比较 | 第52-55页 |
2.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比较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60页 |
3.1 六步行为认知法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的影响 | 第57页 |
3.2 六步行为认知法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 | 第57-59页 |
3.3 六步行为认知法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9页 |
综述 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行为管理研究进展 | 第79-8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