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分子遗传学论文

MAPK信号通路中特异性磷酸酶对激酶的分子调控机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第10-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27页
    1.1 MAPK信号通路简介第11-13页
    1.2 酪氨酸磷酸酶(PTP)第13-19页
        1.2.1 PTP超家族第13-15页
        1.2.2 DUSP家族第15-16页
        1.2.3 PTP的催化机制第16-18页
        1.2.4 PTP的催化速率与结构的关系第18-19页
    1.3 MAPK特异性磷酸酶(MKP)第19-25页
        1.3.1 MKP的分类第19-21页
        1.3.2 MKP的底物激活现象第21-22页
        1.3.3 MKP的催化域结构第22-25页
    1.4 研究方法第25页
    1.5 论文结构第25-27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7-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1.1 分子克隆第27页
        2.1.2 蛋白表达和提纯第27页
        2.1.3 分子生化实验试剂第27-28页
        2.1.4 cDNA来源第28页
    2.2 实验仪器第28-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5页
        2.3.1 分子克隆第29页
        2.3.2 蛋白表达与纯化第29-32页
        2.3.3 蛋白激酶及磷酸酶活力测定第32-33页
        2.3.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第33-35页
    2.4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35-38页
        2.4.1 模拟软件第35页
        2.4.2 CHARMM力场第35-36页
        2.4.3 模拟分析方法第36-38页
第3章 MKP对双磷酸化MAPK的催化动力学第38-62页
    3.1 本章引文第38-41页
        3.1.1 酶动力学研究方法回顾第38-40页
        3.1.2 目前酶的共价修饰研究方法的局限第40-41页
    3.2 理论第41-48页
        3.2.1 无底物存在时酶修饰反应的时间过程第42-44页
        3.2.2 底物对酶的修饰反应的影响第44-46页
        3.2.3 修饰剂存在时酶底物催化反应时间过程第46-48页
    3.3 实验体系第48-49页
        3.3.1 不同磷酸化状态的p38?对底物EGFR的活力第48-49页
        3.3.2 MKP磷酸酶对磷酸化p38?的催化第49页
    3.4 MKP3对p38?/pTpY的单位点去磷酸化第49-54页
        3.4.1 底物存在时MKP3对p38?/pTpY的去磷酸化第49-52页
        3.4.2 一组时间过程实验第52页
        3.4.3 kobs,vi和vs的二次拟合第52-54页
    3.5 MKP7对p38?/pTpY的双位点去磷酸化第54-59页
        3.5.1 MKP7去磷酸化p38?/pTpY的可能机制第54-55页
        3.5.2 底物存在时MKP7全长去磷酸化p38?/pTpY时间过程第55-57页
        3.5.3 底物存在时MKP7-CD去磷酸化p38?/pTpY时间过程第57-59页
    3.6 讨论第59-62页
        3.6.1 酶及底物的用量第60页
        3.6.2 功能性位点的修饰第60页
        3.6.3 底物对修饰的影响第60-62页
第4章 MKP催化域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第62-73页
    4.1 本章引文第62-65页
        4.1.1 MKP-CD催化中心的活性构象(MKP5-CD)第63-64页
        4.1.2 MKP-CD催化中心的非活性构象(MKP3-CD)第64-65页
    4.2 MKP5和MKP3催化域的动力学模拟第65-71页
        4.2.1 整体分析第65-66页
        4.2.2 关键区域分析第66-71页
    4.3 MKP5-CD与MKP3-CD的动态性质差异小结第71-72页
    4.4 讨论第72-73页
第5章 ERK2别构激活MKP3的分子机制研究第73-90页
    5.1 实验基础第73-77页
        5.1.1 FXF-motif是MKP3-CD上的ERK2结合位点第73-75页
        5.1.2 FXF-motif对MKP3-CD对pERK2的去磷酸化的重要性第75-76页
        5.1.3 ERK2通过FXF-motif介导MKP3的别构激活第76-77页
    5.2 MKP3-CD与ERK2复合物的动力学模拟第77-81页
        5.2.1 MKP3-CD与ERK2复合物模型构建第77-78页
        5.2.2 ERK2-MKP3-CD分子模拟的总体分析第78-79页
        5.2.3 MKP3-CD在ERK2-bound状态下的RMSD、RMSF分析第79-81页
    5.3 ERK2对MKP3-CD的别构信号传导途径分析第81-87页
        5.3.1 MKP3-CD的残基相关性分析第81-82页
        5.3.2 α5(FXF-motif)区域第82-83页
        5.3.3 β3’区域分析第83-85页
        5.3.4 催化酸Asp位置分析第85-87页
    5.4 讨论第87-90页
        5.4.1 ERK2别构激活MKP3-CD的机制第87-88页
        5.4.2 最终激活状态的MKP3-CD构象第88-90页
第6章 蛋白诱导二聚化的定量分析第90-122页
    6.1 本章引文第90-97页
        6.1.1 蛋白质的诱导二聚化第90-95页
        6.1.2 诱导二聚的理论研究第95-97页
    6.2 诱导异源二聚化的平衡状态第97-104页
        6.2.1 模型建立第97-99页
        6.2.2 模型分析第99-101页
        6.2.3 响应曲线的性质第101-104页
    6.3 响应曲线的参数依赖性分析第104-108页
        6.3.1 一级解离常数K_1和K_2的影响第104-105页
        6.3.2 协同性因子α的影响第105-107页
        6.3.3 蛋白质总浓度的影响第107-108页
    6.4 FRET实验定量研究诱导二聚化平衡第108-115页
        6.4.1 实验体系第108-109页
        6.4.2 实验方法设计第109-113页
        6.4.3 实验结果分析第113-115页
    6.5 讨论第115-122页
        6.5.1 解离常数实验估计值的准确性第115-119页
        6.5.2 其它体系的模拟实验第119-120页
        6.5.3 [P_1LP_2]_(max)的解析表达式含义第120页
        6.5.4 实验设计中蛋白浓度的选择第120-121页
        6.5.5 模型应用价值讨论第121-122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22-128页
    7.1 论文总结第122-126页
        7.1.1 MKPs对MAPK负调控的分子机制第122-124页
        7.1.2 配体诱导的蛋白相互作用第124-126页
    7.2 研究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8页
附录A 不同催化机制的时间过程推导第138-143页
附录B 诱导二聚化平衡的公式推导第143-148页
致谢第148-15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胞藻PCC 6803中硫形成铁硫簇组装系统研究
下一篇:胞质动力蛋白2在线虫感觉纤毛中的动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