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3-31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3-14页 |
(一) 理论背景 | 第13-14页 |
(二) 问题聚焦 | 第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一) 基层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第15-19页 |
(二) 基层协商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 第19-22页 |
(三) 基层党建推进协商治理机制建设 | 第22-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 理论思辨与经验实证相结合 | 第23-24页 |
(二) 质化研究与量化统计相结合 | 第24-25页 |
(三) 系统研究与靶向研究相结合 | 第25-26页 |
四、研究设计概况 | 第26-31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二) 研究路径 | 第29-30页 |
(三) 创新与难点 | 第30-31页 |
第一篇 执政党的协商治理创新空间 | 第31-59页 |
篇首语:协同 | 第31-32页 |
第一章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 | 第32-45页 |
一、政治领域:更好在基层社会实现党的领导 | 第33-36页 |
(一) 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纵向下沉 | 第33-35页 |
(二)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 | 第35-36页 |
二、制度领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 第36-41页 |
(一) 基层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环节 | 第37-39页 |
(二)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发展 | 第39-41页 |
三、社会领域:创新治理方式,着力改善民生 | 第41-45页 |
(一) 刚柔并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 第41-42页 |
(二) 协调缓冲,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42页 |
(三) 有序有效,扩大政治参与 | 第42-43页 |
(四) 群策群力,科学民主决策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基层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的嵌入关系 | 第45-59页 |
一、协商治理之必要:从乡土中国到流动中国 | 第46-49页 |
(一) 城乡人口流动倒逼协商治理 | 第46-48页 |
(二) 人才流动呼唤行业协商 | 第48-49页 |
二、协商治理之必需:从单位人到社会人 | 第49-52页 |
(一) 组织化、去组织化和再组织化 | 第49-50页 |
(二) “社会人”构成多中心社区治理 | 第50-52页 |
三、协商治理之可观:从城乡二元体制到新型城镇化结构 | 第52-55页 |
(一) 妥善引导利益协商 | 第53-54页 |
(二) 加强社群融入性协商 | 第54-55页 |
(三) 探索村民协商自治 | 第55页 |
四、协商治理之可能:从科层化到扁平化 | 第55-59页 |
(一) “成本”与“成就”孰高孰低 | 第56-57页 |
(二) “大事”与“小事”孰大孰小 | 第57-59页 |
第二篇 基层党组织协商治理实务探析 | 第59-101页 |
篇首语:“自在”与“自为”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党促机构职能协商—温岭市人大推进“参与式预算制度” | 第60-72页 |
一、温岭模式的“三段论” | 第60-64页 |
(一) 碎片化需求—对话型协商—用对话解决对立 | 第60-61页 |
(二) 制度化需求—决策型协商—用决议影响决策 | 第61-62页 |
(三) 精深化需求—参与型协商—用权利制衡权力 | 第62-63页 |
(四) 多元化需求—渠道型协商—将形式整合为形态 | 第63-64页 |
二、以民主协商激活县乡人大职能 | 第64-68页 |
(一) 县乡人大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 第64-65页 |
(二) 预算改革的“鲶鱼效应” | 第65-66页 |
(三) 协商民主与代表民主相互促进 | 第66-68页 |
三、温岭经验:把握高阶民主的关键环节 | 第68-72页 |
(一) 真正践行“民本”初心 | 第68-69页 |
(二) 协商结果如何真正影响公共决策 | 第69-70页 |
(三) 激发既有制度中的协商弹性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党导协商治理轨迹—成都各县市构建“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 第72-87页 |
一、党导协商的基本经验:积极发展代表民主,搭建平台培育协商能力 | 第72-77页 |
(一) 为什么干?基层协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程 | 第72-73页 |
(二) 谁来干?统一战线在基层协商治理中大有可为 | 第73-76页 |
(三) 怎么干?搭建三级平台,培训协商技能 | 第76-77页 |
二、突出党导优势,强化程序设计,构建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体系 | 第77-83页 |
(一) 建立实体性制度,提供“三级联动”机制保障 | 第77-78页 |
(二) 完善程序性制度,强化民主协商细节设计 | 第78-82页 |
(三) 健全检验性制度,落实协商结果运行情况 | 第82-83页 |
三、“进退两不难”—基层党组织引导协商治理的技术与艺术 | 第83-87页 |
(一) 基层党建与协商民主相互促进 | 第83-84页 |
(二) 持续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 第84-85页 |
(三) 基层政治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党集群力协商维稳—新疆人口治理“以社会融合促进民族融合” | 第87-101页 |
一、刚性维稳与柔性协商(刚与柔) | 第88-90页 |
(一) 刚性维稳的战略举措 | 第88-89页 |
(二) 刚柔并济的治疆之道 | 第89-90页 |
二、政治工作的大思路与社会工作的小思路相一致(大与小) | 第90-92页 |
(一) 政治工作:维护国家稳定政治安全的大事—国计 | 第90-91页 |
(二) 社会工作:协商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民生 | 第91-92页 |
三、疆内流动与疆内流动的不同侧重(内与外) | 第92-97页 |
(一) 疆内流动重扶持—协商构建“嵌入式”治理格局 | 第93-95页 |
(二) 疆外流动重服务—协商解决“新市民”利益诉求 | 第95-97页 |
四、基层党组织协商治疆的操作原则 | 第97-101页 |
(一) 既要“过敏”又要“脱敏” | 第97-98页 |
(二) 既要“扩音”又要“静音” | 第98-99页 |
(三) 既讲技术又讲艺术 | 第99-101页 |
第三篇 基层党建引领协商治理的路径与前景 | 第101-133页 |
篇首语:探寻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基层党组织引导协商治理的经验和规律 | 第102-122页 |
一、纵向施力:以党建促协商,坚持“顶层设计”与“多层推进”相结合 | 第102-107页 |
(一) 深刻认识党中央协商治理顶层设计 | 第103-104页 |
(二) 推动地方党委制度建设,实现逐级联动 | 第104-106页 |
(三) 提升基层党组织统合协商治理的领导力和创造力 | 第106-107页 |
二、横向统筹:重构“党—政—社”协同关系 | 第107-111页 |
(一) 党委搭建协商平台,增强政府回应力 | 第108-109页 |
(二) 党委构建协商机制,促进结构职能转变 | 第109-110页 |
(三) 党委设计协商程序,增强公共决策合法性 | 第110-111页 |
三、孵化培育:增强协商治理的社会力量 | 第111-117页 |
(一) 大力引导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职能 | 第112-113页 |
(二) 积极倡导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 第113-117页 |
四、从模式探索到制度定型,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相结合 | 第117-122页 |
(一) 加强党的领导,理顺基层协商治理的工作机制 | 第117-119页 |
(二) 拓展渠道,构建人民利益全覆盖的协商平台 | 第119-120页 |
(三) 深度完善,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探索党领导下的开放式基层民主道路 | 第122-133页 |
一、“一核多元”的开放式基层民主 | 第122-125页 |
(一) “一核”有效领导“多元” | 第123-124页 |
(二) 开放式基层民主通向共和理想 | 第124-125页 |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构筑开放治理格局 | 第125-129页 |
(一) 发挥政治把握能力 | 第126-127页 |
(二) 提升社会整合功能 | 第127-128页 |
(三) 创新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 | 第128-129页 |
三、开放多元主体共商共治、协商自治 | 第129-133页 |
(一) 协商自治—最接近民主本质的多元开放治理 | 第129-131页 |
(二) 以开放式基层民主推进基层群众自治 | 第131-133页 |
结语:挑战与应对 | 第13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