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特性的研究 | 第12-16页 |
1.2.2 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控制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 第19-51页 |
2.1 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概述 | 第19-21页 |
2.2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模型的建立 | 第21-26页 |
2.2.1 传动系模型简化原则及主要部件的简化 | 第21-23页 |
2.2.2 转动惯量和刚度参数计算 | 第23-25页 |
2.2.3 传动系扭转振动数学建模 | 第25-26页 |
2.3 动力传动系统自由振动特性及灵敏度分析 | 第26-33页 |
2.3.1 传动系自由振动频率计算及模态分析 | 第26-29页 |
2.3.2 传动系灵敏度分析 | 第29-33页 |
2.4 动力传动系统强迫振动特性分析 | 第33-50页 |
2.4.1 基于ADAMS的传动系多体动力学建模 | 第33-36页 |
2.4.2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及模型验证 | 第36-37页 |
2.4.3 ADAMS强迫振动设置 | 第37-41页 |
2.4.4 传动系强迫振动仿真分析 | 第41-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建模及仿真分析 | 第51-73页 |
3.1 永磁同步电机的分类 | 第51-54页 |
3.1.1 面装式永磁同步电机 | 第52-53页 |
3.1.2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 | 第53-54页 |
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54-57页 |
3.2.1 坐标系与坐标变换 | 第54-56页 |
3.2.2 三相静止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3.2.3 两相旋转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57页 |
3.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模型 | 第57-66页 |
3.3.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结构 | 第57-58页 |
3.3.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 第58-60页 |
3.3.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模型 | 第60-66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3.4.1 di=0 控制策略仿真 | 第66-68页 |
3.4.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仿真 | 第68-70页 |
3.4.3 di=0 与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比较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动力传动系统机电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73-91页 |
4.1 传动系扭转振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3-78页 |
4.1.1 驱动电机模型 | 第73-74页 |
4.1.2 电机轴模型 | 第74页 |
4.1.3 2AMT模型 | 第74-75页 |
4.1.4 输出轴模型 | 第75页 |
4.1.5 减/差速器总成模型 | 第75-76页 |
4.1.6 半轴模型 | 第76页 |
4.1.7 车轮模型 | 第76-77页 |
4.1.8 整车模型 | 第77-78页 |
4.2 机电耦合仿真建模 | 第78页 |
4.3 动力传动系统多工况扭转振动响应 | 第78-84页 |
4.3.1 加速工况 | 第78-81页 |
4.3.2 制动工况 | 第81-84页 |
4.4 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84-90页 |
4.4.1 PI参数 | 第84-86页 |
4.4.2 电机转子转动惯量 | 第86-87页 |
4.4.3 转矩上升时间 | 第87-88页 |
4.4.4 车轮扭转刚度和扭转阻尼 | 第88-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前馈-反馈扭转振动控制器的设计 | 第91-106页 |
5.1 动力传动系统的简化模型 | 第91-93页 |
5.2 前馈-反馈扭转振动控制器的设计 | 第93-101页 |
5.2.1 简化模型的固有特性分析 | 第93-98页 |
5.2.2 前馈-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第98-101页 |
5.3 控制器仿真结果验证 | 第101-105页 |
5.3.1 一挡时前馈-反馈控制仿真 | 第101-103页 |
5.3.2 二挡时前馈-反馈控制仿真 | 第103-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6-10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14-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