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15-16页 |
1.3.1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研究路线 | 第16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20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2.1.1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2.1.2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 | 第21-22页 |
2.1.3 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 | 第22-23页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2.2.1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2.2.2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2.2.3 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 | 第25-26页 |
2.3 文献综述简评 | 第26-28页 |
第3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与模型 | 第28-44页 |
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与运行机理 | 第28-36页 |
3.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 | 第28-29页 |
3.1.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机理 | 第29-36页 |
3.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理论 | 第36-40页 |
3.2.1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理论 | 第36-37页 |
3.2.2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理论 | 第37-38页 |
3.2.3 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理论 | 第38-40页 |
3.3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简述 | 第40-44页 |
3.3.1 DSGE模型的产生 | 第40-41页 |
3.3.2 DSGE模型的优点 | 第41-42页 |
3.3.3 DSGE模型的估计步骤 | 第42页 |
3.3.4 DSGE模型的运用 | 第42-44页 |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演进 | 第44-55页 |
4.1 直接调控手段时期(1953—1978) | 第44-45页 |
4.2 由直接调控手段向间接调控手段的转变期(1979—1997) | 第45-47页 |
4.3 以数量型调控传导机制为主的间接调控时期(1998—2012) | 第47-52页 |
4.4 我国新型货币政策框架下传导机制的转变期(2013—至今) | 第52-55页 |
第5章 模拟我国经济运行的DSGE模型的设定 | 第55-93页 |
5.1 关于我国居民部门的DSGE模型的设定 | 第56-64页 |
5.1.1 劳动打包者 | 第56-57页 |
5.1.2 居民 | 第57-64页 |
5.2 关于我国政府部门的DSGE模型的设定 | 第64-65页 |
5.3 关于我国资本品生产部门的DSGE模型的设定 | 第65-67页 |
5.4 关于我国产品生产部门的DSGE模型的设定 | 第67-74页 |
5.4.1 最终产品厂商 | 第67-68页 |
5.4.2 中间产品厂商 | 第68-74页 |
5.5 关于我国企业家部门的DSGE模型的设定 | 第74-84页 |
5.6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部门的DSGE模型的设定 | 第84-87页 |
5.7 关于我国中央银行部门的DSGE模型的设定 | 第87-88页 |
5.8 我国经济系统一般均衡条件下的行为方程 | 第88-93页 |
第6章 DSGE模型的求解、估计与有效性分析 | 第93-105页 |
6.1 DSGE模型参数的估计 | 第93-103页 |
6.1.1 DSGE模型参数的校准 | 第96-98页 |
6.1.2 DSGE模型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第98-103页 |
6.2 DSGE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第7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 第105-130页 |
7.1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 第105-115页 |
7.1.1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关键环节分析 | 第105-107页 |
7.1.2 基于利率传导机制关键环节的DSGE模型设定 | 第107页 |
7.1.3 基于DSGE模型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 | 第107-115页 |
7.1.4 小结 | 第115页 |
7.2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 第115-123页 |
7.2.1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关键环节分析 | 第115-116页 |
7.2.2 基于信贷传导机制关键环节的DSGE模型设定 | 第116-117页 |
7.2.3 基于DSGE模型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 | 第117-122页 |
7.2.4 小结 | 第122-123页 |
7.3 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 第123-127页 |
7.3.1 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关键环节分析 | 第123页 |
7.3.2 基于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关键环节的DSGE模型设定 | 第123-124页 |
7.3.3 基于DSGE模型的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 | 第124-126页 |
7.3.4 小结 | 第126-127页 |
7.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低效环节归纳 | 第127-130页 |
第8章 提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 第130-139页 |
8.1 基于金融系统的提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 第131-136页 |
8.1.1 增强各品种短期利率的关联性,完善基准利率形成的市场化机制 | 第131-132页 |
8.1.2 优化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和管理 | 第132-134页 |
8.1.3 强化信贷市场的市场化机制,提升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透明度 | 第134-136页 |
8.2 基于实体经济系统的提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 第136-139页 |
8.2.1 谨慎实施货币政策,防止房地产价格波动过大 | 第136页 |
8.2.2 继续强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实体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 | 第136-137页 |
8.2.3 优化商业银行贷款结构,提升贷款资金的运用效率 | 第137-139页 |
第9章 全文总结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