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地铁隧道火灾危害 | 第10-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地铁隧道火灾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地铁隧道火灾试验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地铁隧道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研究基础 | 第16-24页 |
2.1 地铁隧道主要结构形式 | 第16-17页 |
2.2 地铁区间隧道防排烟方式 | 第17-18页 |
2.2.1 自然通风方式 | 第17页 |
2.2.2 机械通风方式 | 第17-18页 |
2.3 地铁隧道火灾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3.1 火灾热释放速率 | 第18页 |
2.3.2 烟气产烟量 | 第18页 |
2.3.3 烟气层高度 | 第18-19页 |
2.3.4 临界风速 | 第19-20页 |
2.4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规律 | 第20-21页 |
2.4.1 区间隧道火灾烟气蔓延规律 | 第20页 |
2.4.2 孔洞开口烟气流动规律 | 第20-21页 |
2.5 类矩形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方式 | 第21-23页 |
2.5.1 列车前部着火的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方式 | 第22-23页 |
2.5.2 列车后部着火的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方式 | 第23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类矩形地铁区间隧道缩尺模型实验台设计 | 第24-32页 |
3.1 模型实验台设计依据 | 第24-25页 |
3.2 模型实验台有效性分析 | 第25-26页 |
3.3 模型实验台的模型率确定 | 第26-27页 |
3.4 缩尺模型试验台的搭建 | 第27-28页 |
3.5 区间隧道烟气控制系统设计 | 第28-29页 |
3.6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 第29-30页 |
3.7 试验测点布置 | 第30-31页 |
3.7.1 隧道内温度测点布置 | 第30-31页 |
3.7.2 热释放速率测点布置 | 第31页 |
3.7.3 摄录设备布置 | 第31页 |
3.8 火灾热释放速率确定 | 第3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模型实验研究 | 第32-54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4.2 自然通风工况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39页 |
4.2.1 火源位于隧道入口与联络通道口间 | 第33-36页 |
4.2.2 火源位于联络通道口 | 第36-39页 |
4.3 仅着火隧道纵向通风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2页 |
4.3.1 火源位于隧道入口与联络通道口间 | 第39-42页 |
4.4 协同送风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53页 |
4.4.1 火源位于隧道入口与联络通道口间(工况N4) | 第42-45页 |
4.4.2 火源位于隧道入口与联络通道口间(工况N5) | 第45-47页 |
4.4.3 火源位于隧道入口与联络通道口间(工况N6) | 第47-50页 |
4.4.4 火源位于联络通道口 | 第50-53页 |
4.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类矩形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 第54-76页 |
5.1 数值模拟介绍 | 第54页 |
5.2 类矩形地铁区间隧道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54-57页 |
5.2.1 物理模型几何尺寸 | 第54-55页 |
5.2.2 网格尺寸的选取 | 第55页 |
5.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55页 |
5.2.4 测点及切片布置 | 第55-56页 |
5.2.5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的判据 | 第56页 |
5.2.6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 | 第56-57页 |
5.3 火灾模拟场景设置 | 第57-58页 |
5.4 自然通风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5.4.1 火源位于隧道入口与联络通道口间 | 第58-61页 |
5.4.2 火源位于联络通道口处 | 第61-64页 |
5.5 仅着火隧道纵向通风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69页 |
5.5.1 火源位于隧道入口与联络通道口间 | 第64-67页 |
5.5.2 火源位于联络通道口处 | 第67-69页 |
5.6 协同送风模拟结果分析 | 第69-75页 |
5.6.1 火源位于隧道入口与联络通道口间 | 第69-72页 |
5.6.2 火源位于联络通道口处 | 第72-75页 |
5.7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