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创业板审计风险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导致审计失败影响的因素和结果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3 证监会行政处罚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4 金亚科技案例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5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审计失败 | 第20页 |
2.2 审计失败的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2.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第20-22页 |
2.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 第22页 |
2.2.3 基于审计冲突理论的分析 | 第22-24页 |
3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情况及审计失败原因 | 第24-33页 |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特点 | 第24-26页 |
3.1.1 行业以高新技术为主 | 第24-25页 |
3.1.2 高风险性与高收益性 | 第25-26页 |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情况 | 第26-30页 |
3.2.1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失败问题较为突出 | 第29页 |
3.2.2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失败集中发生在部分事务所 | 第29-30页 |
3.2.3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影响愈加严重 | 第30页 |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失败原因 | 第30-33页 |
3.3.1 注册会计师人为省略必要审计程序 | 第30-31页 |
3.3.2 与创业板公司自身特点有关 | 第31页 |
3.3.3 外部监管和惩罚力度较轻 | 第31-33页 |
4 立信审计金亚科技案例介绍 | 第33-40页 |
4.1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第33-34页 |
4.2 金亚科技简介 | 第34-35页 |
4.3 案例回顾 | 第35-40页 |
4.3.1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手段 | 第36-39页 |
4.3.2 证监会对立信所的处罚结果 | 第39-40页 |
5 立信审计金亚科技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40-47页 |
5.1 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原因 | 第40-43页 |
5.1.1 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 | 第40-41页 |
5.1.2 审计程序执行不充足 | 第41-42页 |
5.1.3 审计质量控制不充足 | 第42-43页 |
5.1.4 缺乏足够职业怀疑态度 | 第43页 |
5.2 企业自身的原因 | 第43-44页 |
5.2.1 企业具有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 | 第43-44页 |
5.2.2 企业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不真实 | 第44页 |
5.3 监管环境的原因 | 第44-47页 |
5.3.1 创业板监管制度不完善 | 第44-45页 |
5.3.2 处罚力度小 | 第45-47页 |
6 研究建议与研究结论 | 第47-55页 |
6.1 研究建议 | 第47-53页 |
6.1.1 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角度防范审计失败的建议 | 第47-51页 |
6.1.2 创业板公司自身角度防范审计失败的建议 | 第51-52页 |
6.1.3 监管环境角度防范审计失败的建议 | 第52-53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