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土壤气态氮素(N_2)循环过程 | 第15-18页 |
1.2.1 大气氮素固定过程 | 第16页 |
1.2.2 硝化-反硝化联合脱氮过程 | 第16-17页 |
1.2.3 厌氧氨氧化过程 | 第17页 |
1.2.4 厌氧氨氧化协同铁还原过程 | 第17-18页 |
1.3 土壤气态氮损失相关微生物驱动机制 | 第18-22页 |
1.3.1 氨氧化细菌群落 | 第19页 |
1.3.2 反硝化细菌群落 | 第19-20页 |
1.3.3 厌氧氨氧化细菌群落 | 第20页 |
1.3.4 铁氨氧化微生物群落 | 第20-22页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2-25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2-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施肥对稻田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25-40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26页 |
2.2.2 试验区施肥处理 | 第26-27页 |
2.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7页 |
2.2.4 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定量 | 第27-28页 |
2.2.5 高通量测序 | 第28-30页 |
2.2.6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2.3.1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 第30-31页 |
2.3.2 不同施肥处理下,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 | 第31-34页 |
2.3.3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34-38页 |
2.3.4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施肥对稻田土壤铁氨氧化反应过程的影响 | 第40-59页 |
3.1 前言 | 第40-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3.2.1 供试土壤 | 第41页 |
3.2.2 土壤泥浆预培养 | 第41-42页 |
3.2.3 ~(15)NH_4~+同位素标记土培试验 | 第42-43页 |
3.2.4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3-44页 |
3.2.5 土壤DNA提取和功能微生物定量 | 第44页 |
3.2.6 数据分析 | 第44-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8页 |
3.3.1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 第46-47页 |
3.3.2 不同施肥处理下,铁氨氧化反应速率 | 第47-49页 |
3.3.3 不同施肥处理下,铁还原反应速率 | 第49-52页 |
3.3.4 铁氨氧化相关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2-55页 |
3.3.5 不同施肥处理对铁氨氧化过程的影响 | 第55-57页 |
3.3.6 铁氨氧化过程对氮损失过程的生态贡献率 | 第57-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电子传递体介导下的铁氨氧化调控机制 | 第59-77页 |
4.1 前言 | 第59-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5页 |
4.2.1 供试土壤 | 第60页 |
4.2.2 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60-61页 |
4.2.3 水铁矿的制备 | 第61页 |
4.2.4 土壤泥浆预培养 | 第61页 |
4.2.5 ~(15)NH_4~+同位素标记土培试验 | 第61-62页 |
4.2.6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62-64页 |
4.2.7 生物质炭的表征 | 第64页 |
4.2.8 土壤DNA提取和功能基因定量 | 第64页 |
4.2.9 数据分析 | 第64-6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6页 |
4.3.1 供试土壤及生物质炭基础性质 | 第65页 |
4.3.2 不同电子传递体介导下的铁氨氧化反应速率 | 第65-68页 |
4.3.3 不同电子传递体介导下的铁还原反应速率 | 第68-73页 |
4.3.4 电子传递体的表征 | 第73页 |
4.3.5 铁氨氧化功能微生物分布特征 | 第73-76页 |
4.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