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1.1 杏的价值和分布概述 | 第11页 | 
| 1.2 果树抗寒性的胞内机制 | 第11-12页 | 
| 1.2.1 细胞质壁分离和抗寒性表达 | 第11页 | 
| 1.2.2 细胞结构和紧密度与抗寒表达 | 第11-12页 | 
| 1.3 植物生理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12-14页 | 
| 1.3.1 水分运输功能失调 | 第13页 | 
| 1.3.2 植物光合作用降低 | 第13页 | 
| 1.3.3 植物生物膜系统受损 | 第13-14页 | 
| 1.4 抗寒相关的生理指标变化 | 第14-18页 | 
| 1.4.1 膜脂过氧化与植物抗寒 | 第14页 | 
| 1.4.2 防御酶系统与植物抗寒 | 第14-15页 | 
| 1.4.3 可溶性糖与植物抗寒性 | 第15页 | 
| 1.4.4 可溶性蛋白与植物抗寒性 | 第15-16页 | 
| 1.4.5 脯氨酸(Pro)与植物抗寒性 | 第16页 | 
| 1.4.6 杏树抗寒能力鉴定的方法 | 第16-17页 | 
| 1.4.7 隶属函数法对植物抗寒能力综合评价应用 | 第17-18页 | 
| 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目标与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2.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2.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 2.3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2.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2.4.1 不同低温处理下树上干品种电导率变化趋势 | 第20页 | 
| 2.4.2 不同低温处理下树上干品种保护酶的变化趋势 | 第20页 | 
| 2.4.3 不同低温处理下树上干品种生理指标变化趋势 | 第20页 | 
| 2.4.4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20页 | 
| 2.4.5 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与植株抗寒性关系 | 第20-21页 | 
|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6页 | 
| 3.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 3.2 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21页 | 
| 3.3 样品处理 | 第21页 | 
| 3.4 测定方法 | 第21-25页 | 
| 3.4.1 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 3.4.2 脯氨酸Pro的测定 | 第22页 | 
| 3.4.3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22-23页 | 
| 3.4.4 可溶性糖的测定 | 第23-24页 | 
| 3.4.5 CAT酶活性测定 | 第24页 | 
| 3.4.6 SOD酶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 3.4.7 丙二醛(MDA)测定 | 第25页 | 
| 3.5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 4.1 低温处理对6个株系树上干杏枝条相对电导率影响 | 第26-27页 | 
| 4.2 低温处理对6个株系树上干杏枝条脯氨酸(Pro)含量影响 | 第27-28页 | 
| 4.3 低温处理对6株系树上干杏枝条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 | 第28-29页 | 
| 4.4 低温处理对6个株系树上干杏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 第29-30页 | 
| 4.5 低温处理对6个株系树上干杏枝条丙二醛MDA含量影响 | 第30-31页 | 
| 4.6 低温处理对6个株系树上干杏枝条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 4.7 低温处理对6个株系树上干杏枝条CAT酶活性影响 | 第31-32页 | 
| 4.8 7个生理指标与相对电导率的相关性 | 第32-33页 | 
| 4.9 6个株系树上干杏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 第33-35页 | 
| 5 讨论 | 第35-39页 | 
| 5.1 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关系 | 第35-36页 | 
| 5.2 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Pro与植物的抗寒性 | 第36-37页 | 
| 5.3 SOD酶、CAT酶活性与植物抗寒性关系 | 第37-39页 | 
| 6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作者简历 | 第45-46页 | 
| 附件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