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1.2.1 沥青宏观路用性能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沥青化学组分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微观性能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31-38页 |
2.1 原材料 | 第31页 |
2.2 室内老化 | 第31-33页 |
2.2.1 室内短期老化 | 第31-32页 |
2.2.2 室内长期老化 | 第32-33页 |
2.3 沥青化学组分试验 | 第33-35页 |
2.3.1 沥青元素组成试验 | 第33页 |
2.3.2 红外光谱试验 | 第33-34页 |
2.3.3 凝胶渗透色谱试验 | 第34-35页 |
2.4 沥青微观性能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2.5 沥青流变性能试验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沥青化学组成分析 | 第38-69页 |
3.1 沥青元素组成 | 第38-41页 |
3.2 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57页 |
3.2.1 基质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53页 |
3.2.2 SBS改性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7页 |
3.3 沥青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第57-65页 |
3.3.1 基质沥青分子量分析 | 第58-62页 |
3.3.2 SBS改性沥青分子量分析 | 第62-65页 |
3.4 沥青老化及力学行为形成机理分析 | 第65-67页 |
3.4.1 沥青老化机理 | 第66页 |
3.4.2 化学组分对宏观性能作用机理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AFM沥青样品制备及微观表面结构分析 | 第69-97页 |
4.1 AFM沥青样品制备方法 | 第69-74页 |
4.1.1 现有AFM沥青样品制备方法 | 第69-72页 |
4.1.2 改进型样品制备装置及方法 | 第72-74页 |
4.2 AFM成像模式及图像处理 | 第74-78页 |
4.2.1 AFM成像模式 | 第74-75页 |
4.2.2 沥青AFM图像处理 | 第75-78页 |
4.3 沥青微观表面形貌老化特性分析 | 第78-95页 |
4.3.1 沥青老化前后AFM微观表面形貌 | 第79-88页 |
4.3.2 蜂型结构成型机理分析探讨 | 第88-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沥青微观力学研究 | 第97-125页 |
5.1 PeakForce QNM模式 | 第98-100页 |
5.2 沥青微观表面粘附力分析 | 第100-104页 |
5.3 沥青微观表面杨氏模量(EDMT)分析 | 第104-123页 |
5.3.1 沥青微观形貌与杨氏模量分布相似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5.3.2 沥青老化前后微观杨氏模量(EDMT)及其分布 | 第109-112页 |
5.3.3 沥青微观杨氏模量(EDMT)老化作用机理 | 第112-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沥青流变特性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 第125-159页 |
6.1 试验原理与方法 | 第125-127页 |
6.1.1 动态剪切试验原理 | 第125-127页 |
6.1.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第127页 |
6.1.3 线粘弹范围的确定 | 第127页 |
6.2 温度依赖性分析 | 第127-133页 |
6.2.1 复数剪切模量G* | 第128-129页 |
6.2.2 相位角δ | 第129-130页 |
6.2.3 复数粘度η* | 第130-133页 |
6.3 时间依赖性分析 | 第133-137页 |
6.3.1 中温抗疲劳性能分析 | 第133-135页 |
6.3.2 高温稳定性分析 | 第135-137页 |
6.4 多重应力蠕变(MSCR)分析 | 第137-141页 |
6.5 化学组分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141-150页 |
6.5.1 基质沥青化学组分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141-148页 |
6.5.2 SBS改性沥青化学组分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6.6 微观力学特性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150-15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3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9-161页 |
2 创新点 | 第161页 |
3 进一步研究工作方向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3页 |
附录1 均衡化与大津法matlab处理计算程序 | 第173-174页 |
附录2 蜂型结构波峰与波谷所占面积比的matlab计算程序 | 第174-175页 |
附录3 SSIM的Matlab程序 | 第175-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附件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