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9页 |
1.2 路面抗滑性能的评价研究 | 第19-21页 |
1.3 路面表面构造的测量与评价研究 | 第21-2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4 轮胎与路面接触特性的评价研究 | 第26-2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33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轮胎与路面接触的抗滑摩擦机理 | 第33-47页 |
2.1 经典摩擦定律 | 第33页 |
2.2 轮胎与沥青路面的抗滑摩擦机理 | 第33-44页 |
2.2.1 轮胎滚动状态下的摩擦阻力 | 第35-39页 |
2.2.2 轮胎滑动状态下的摩擦阻力 | 第39-40页 |
2.2.3 潮湿路面上的轮胎摩擦阻力 | 第40-44页 |
2.3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 | 第44-46页 |
2.3.1 轮胎因素 | 第44-45页 |
2.3.2 路面构造 | 第45页 |
2.3.3 环境因素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基于图像配准技术的轮胎接触应力测试方法研究 | 第47-85页 |
3.1 轮胎接地压力测试系统概述 | 第47-50页 |
3.2 Prescale压力胶片测试技术 | 第50-57页 |
3.2.1 原理简介 | 第50-52页 |
3.2.2 试验流程 | 第52-53页 |
3.2.3 尺度效应分析 | 第53-55页 |
3.2.4 胶片系统的误差分析 | 第55-57页 |
3.3 图像配准与融合的基本原理 | 第57-67页 |
3.3.1 图像配准的数学定义 | 第57-58页 |
3.3.2 图像配准的空间变换模型 | 第58-62页 |
3.3.3 常规的图像配准方法 | 第62-63页 |
3.3.4 基于多目标的图像配准方法 | 第63-67页 |
3.4 基于进化算法的压力胶片图像配准与融合 | 第67-82页 |
3.4.1 压力胶片配准算法设计 | 第67-71页 |
3.4.2 胶片数据的融合算法设计 | 第71-73页 |
3.4.3 配准与融合效果评价 | 第73-77页 |
3.4.4 胶片图像配准优化方案 | 第77-79页 |
3.4.5 胶片融合图像后处理 | 第79-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四章 轮胎与路面接触应力的非均匀性分布试验研究 | 第85-122页 |
4.1 汽车轮胎与接触理论 | 第85-88页 |
4.1.1 汽车轮胎的使用情况 | 第85-86页 |
4.1.2 轮胎与路面接触机理 | 第86-88页 |
4.2 原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88-93页 |
4.2.1 试验原材料 | 第88-90页 |
4.2.2 试验轮胎与工况 | 第90-91页 |
4.2.3 加载试验平台 | 第91-92页 |
4.2.4 试验过程 | 第92-93页 |
4.3 胎/路接触印痕的统计分析 | 第93-101页 |
4.3.1 轮胎接地压力分布几何指标分析 | 第93-99页 |
4.3.2 轮胎接地压力分布力学指标分析 | 第99-101页 |
4.4 轮胎接触应力分布模型 | 第101-110页 |
4.4.1 轮胎接触应力分布特点 | 第103-105页 |
4.4.2 Weibull分布模型 | 第105-108页 |
4.4.3 拟合优度检验 | 第108-110页 |
4.5 轮胎接触应力非均匀分布特性 | 第110-120页 |
4.5.1 接触应力的离散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4.5.2 不同工况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4.5.3 应力集中效应分析 | 第113-12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沥青路面粗糙构造的多尺度评价方法研究 | 第122-148页 |
5.1 沥青路面表面构造三维测试方法 | 第122-130页 |
5.1.1 激光纹理仪测试原理 | 第123-125页 |
5.1.2 设备组成简介 | 第125页 |
5.1.3 设备测试与标定 | 第125-129页 |
5.1.4 路面构造的三维曲面模型 | 第129-130页 |
5.2 沥青混合料试验设计 | 第130-132页 |
5.2.1 原材料 | 第130-131页 |
5.2.2 混合料设计 | 第131-132页 |
5.2.3 试验流程 | 第132页 |
5.3 沥青路面构造的多尺度评价研究 | 第132-146页 |
5.3.1 三维曲面构造深度 | 第132-137页 |
5.3.2 路面宏观构造的三维形态评价 | 第137-141页 |
5.3.3 路面宏、微观构造分布的三维评价 | 第141-144页 |
5.3.4 路面构造三维评价指标的准确性验证 | 第144-1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六章 基于有效接触特性的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 | 第148-175页 |
6.1 轮胎与路面构造的有效接触分析 | 第148-152页 |
6.1.1 单点接触模型 | 第149-151页 |
6.1.2 多点接触模型 | 第151-152页 |
6.2 轮胎有效接触构造试验与计算 | 第152-161页 |
6.2.1 有效接触构造计算方法 | 第152-153页 |
6.2.2 试验设计 | 第153-156页 |
6.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56-157页 |
6.2.4 有效接触构造的形貌分析与评价指标验证 | 第157-161页 |
6.3 基于搓揉试验的路面构造衰变特性研究 | 第161-172页 |
6.3.1 搓揉试验设计 | 第161-162页 |
6.3.2 轮胎接触应力分布衰减规律分析 | 第162-166页 |
6.3.3 路面抗滑性能衰减过程中的构造形貌变化 | 第166-171页 |
6.3.4 轮胎有效接触微观构造的衰减特性 | 第171-1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2-175页 |
第七章 工程应用与验证 | 第175-196页 |
7.1 试验路段配合比设计 | 第175-179页 |
7.1.1 原材料 | 第175-178页 |
7.1.2 目标配合比设计 | 第178-179页 |
7.2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 第179-183页 |
7.2.1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 第179-180页 |
7.2.2 混合料运输 | 第180页 |
7.2.3 混合料的摊铺 | 第180-181页 |
7.2.4 混合料的碾压成型 | 第181-182页 |
7.2.5 施工过程的温度控制 | 第182-183页 |
7.3 工程实体质量评价 | 第183-185页 |
7.3.1 压实度分析 | 第183-184页 |
7.3.2 渗水试验分析 | 第184-185页 |
7.4 路面抗滑性能评价与验证 | 第185-194页 |
7.4.1 常规抗滑性能检测 | 第185-187页 |
7.4.2 基于轮胎有效接触特性的抗滑性能评价 | 第187-191页 |
7.4.3 抗滑性能跟踪评价 | 第191-193页 |
7.4.4 有效微观构造密度的指标意义 | 第193-19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94-1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96-20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96-199页 |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99-200页 |
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14-216页 |
致谢 | 第216-218页 |
附件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