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基于光控基因表达技术的纳米递药系统构建及治疗黑色素瘤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9页
    1.1 黑色素瘤概述第14-19页
    1.2 肿瘤免疫治疗概述第19-26页
    1.3 靶向纳米递药系统概述第26-32页
    1.4 白喉毒素基因概述第32-34页
    1.5 光控基因表达技术概述第34-35页
    1.6 立项依据第35-39页
第2章 纳米胶束的载体材料合成与表征第39-62页
    2.1 引言第39-40页
    2.2 实验方法第40-47页
        2.2.1 材料与仪器第40页
        2.2.2 维生素E琥珀酸酯接枝聚乙烯亚胺(VES-g-PEI)的合成第40-41页
        2.2.3 含二硫键的维生素E琥珀酸酯接枝聚乙烯亚胺(VES-ss-PEI)的合成第41-43页
        2.2.4 聚乙二醇接枝透明质酸(mPEG-g-HA)的合成第43-44页
        2.2.5 含有靶头RGD的聚乙二醇接枝透明质酸(HA-PEG-RGD)的合成第44-45页
        2.2.6 中间体化合物的核磁氢谱检测第45页
        2.2.7 中间体化合物的核磁碳谱检测第45-46页
        2.2.8 产物的核磁氢谱检测第46页
        2.2.9 中间体的质谱检测第46页
        2.2.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第46-4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7-61页
        2.3.1 VES-ss-PEI的合成与表征第47-56页
        2.3.2 HA-PEG-RGD的合成与表征第56-59页
        2.3.3 原料及产物的傅里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59-61页
    2.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3章 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小鼠体内分布考察第62-81页
    3.1 引言第62-63页
    3.2 实验方法第63-67页
        3.2.1 材料与仪器第63页
        3.2.2 VES-ss-PEI纳米胶束的制备第63页
        3.2.3 阳离子纳米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第63-64页
        3.2.4 胶束稀释稳定性实验第64页
        3.2.5 阳离子胶束材料的质子缓冲能力测定第64页
        3.2.6 VES-ss-PEI/HA-PEG-RGD纳米胶束的制备第64页
        3.2.7 VES-ss-PEI纳米胶束与VES-ss-PEI/HA-PEG-RGD纳米胶束的形态表征第64页
        3.2.8 纳米胶束的稳定性测试第64页
        3.2.9 血药浓度及组织药物浓度的标准曲线绘制第64-65页
        3.2.10 血药浓度及组织分布的测定第65页
        3.2.11 小鼠活体成像实验第65-66页
        3.2.12 统计学分析第66-6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7-80页
        3.3.1 VES-ss-PEI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67-71页
        3.3.2 VES-ss-PEI/HA-PEG-RGD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71-73页
        3.3.3 纳米胶束的稳定性考察第73-74页
        3.3.4 包载IR-775纳米胶束的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考察第74-78页
        3.3.5 纳米胶束体内靶向性评价第78-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4章 包载卵清蛋白多功能纳米胶束用于靶向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第81-97页
    4.1 引言第81-82页
    4.2 实验方法第82-86页
        4.2.1 材料与仪器第82页
        4.2.2 OVA@mPEG-g-HA/VES-g-PEI纳米胶束的制备第82页
        4.2.3 OVA@mPEG-g-HA/VES-g-PEI纳米胶束的载药率测定第82-83页
        4.2.4 载蛋白纳米胶束的体外累积释放试验第83页
        4.2.5 B16-F10黑色素瘤细胞的培养第83页
        4.2.6 载蛋白纳米胶束的细胞摄取实验第83页
        4.2.7 载蛋白纳米胶束的细胞共定位实验第83-84页
        4.2.8 载蛋白纳米胶束促进OVA抗原交叉呈递实验第84页
        4.2.9 小鼠骨髓树突细胞成熟度实验第84页
        4.2.10 小鼠黑色素瘤皮下模型的建立第84页
        4.2.11 小鼠抑瘤实验第84-85页
        4.2.12 统计学分析第85-8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6-96页
        4.3.1 载OVA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86页
        4.3.2 载蛋白纳米胶束的体外释放特性第86-88页
        4.3.3 载蛋白纳米胶束的细胞摄取考察第88-89页
        4.3.4 载药纳米胶束细胞共定位考察第89-91页
        4.3.5 B16-F10细胞表面的MHC I-OVA_(257-264)多肽含量考察第91-93页
        4.3.6 OVA对树突细胞成熟度的考察第93-94页
        4.3.7 抑瘤实验相关结果第94-96页
    4.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5章 载光控白喉毒素基因新型纳米胶束用于靶向黑色素瘤治疗的研究第97-135页
    5.1 引言第97-99页
    5.2 实验方法第99-107页
        5.2.1 材料与仪器第99页
        5.2.2 光控基因表达系统的构建第99-100页
        5.2.3 pDNA@VES-ss-PEI纳米胶束的制备第100页
        5.2.4 pDNA@VES-ss-PEI/HA-PEG-RGD纳米胶束的制备第100页
        5.2.5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第100页
        5.2.6 载基因的纳米胶束的稳定性实验第100-101页
        5.2.7 载基因纳米胶束的体外释放实验第101-102页
        5.2.8 B16-F10黑色素瘤细胞的培养第102页
        5.2.9 载基因纳米胶束的细胞摄取实验第102页
        5.2.10 基因转染实验第102页
        5.2.11 细胞毒性实验第102-103页
        5.2.12 3D肿瘤球生长抑制实验第103-104页
        5.2.13 细胞划痕实验第104页
        5.2.14 细胞凋亡实验第104页
        5.2.15 细胞中白喉毒素蛋白含量的测定第104页
        5.2.16 小鼠黑色素瘤皮下模型的建立第104-105页
        5.2.17 光控白喉毒素基因治疗的小鼠抑瘤实验第105页
        5.2.18 小鼠黑色素瘤组织石蜡切片实验第105页
        5.2.19 脏器组织切片HE染色及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的测定第105-106页
        5.2.20 光控白喉毒素基因联合OVA肿瘤免疫治疗的小鼠抑瘤实验第106页
        5.2.21 统计学分析第106-10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7-134页
        5.3.1 载pDNA纳米胶束的制备及表征第107-111页
        5.3.2 载pDNA纳米胶束的释放特性第111-114页
        5.3.3 载RITC-pDNA纳米胶束的细胞摄取能力的考察第114-115页
        5.3.4 蓝光照射强度对载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纳米胶束转染能力的影响第115-116页
        5.3.5 蓝光照射条件下载光控白喉毒素基因纳米胶束对细胞抑制作用考察第116-124页
        5.3.6 体内抑瘤效果考察及相关机制的探讨第124-132页
        5.3.7 光控白喉毒素基因联合OVA肿瘤免疫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初步探讨第132-134页
    5.4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全文总结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附录1第152-153页
附录2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异构化反应性能研究
下一篇:自旋轨道扭矩的调控及磁畴翻转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