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言 | 第21-25页 |
第一部分 环境响应型脂质纳米给药系统用于乳腺癌的治疗 | 第25-79页 |
第一章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的合成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25-37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1.1.1 材料 | 第25页 |
1.1.2 仪器 | 第25-2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1.2.1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的合成 | 第26页 |
1.2.2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的结构确证 | 第26-27页 |
1.2.2.1 核磁共振氢谱 | 第26-27页 |
1.2.2.2 核磁共振碳谱 | 第27页 |
1.2.2.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27页 |
1.2.3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27页 |
1.2.4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粒径及透射电镜观察 | 第27页 |
1.2.5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在不同浓度谷胱甘肽中的粒径变化 | 第27页 |
1.2.6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在不同浓度高胱氨酸中的粒径变化 | 第27-28页 |
1.2.7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在还原条件下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28页 |
1.2.8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稳定性研究 | 第28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1.3.1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的合成及结构确证 | 第28-29页 |
1.3.2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粒径形态观测 | 第29-32页 |
1.3.3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在不同还原条件下的粒径变化 | 第32-34页 |
1.3.4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在还原条件下的DSC测定 | 第34页 |
1.3.5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稳定性研究 | 第34-3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特性 | 第37-47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2.1.1 材料 | 第37页 |
2.1.2 仪器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2.2.1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制备 | 第38页 |
2.2.2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粒径及透射电镜观察 | 第38页 |
2.2.3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包封率及载药量测定 | 第38-39页 |
2.2.4 载紫杉醇单甘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相应理化性质评价 | 第39页 |
2.2.5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体外释放研究 | 第39-40页 |
2.2.6 包载荧光对的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体外释放研究 | 第40页 |
2.2.6.1 包载荧光对的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40页 |
2.2.6.2 包载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对的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 第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2.3.1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 | 第40-43页 |
2.3.2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体外释放研究 | 第43页 |
2.3.3 包载荧光对的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体外释放研究 | 第43-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体外抗肿瘤活性 | 第47-69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3.1.1 材料 | 第47-48页 |
3.1.2 仪器 | 第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6页 |
3.2.1 细胞培养 | 第49页 |
3.2.2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细胞毒性 | 第49页 |
3.2.3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49-50页 |
3.2.3.1 荧光标记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49-50页 |
3.2.3.2 脂质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50页 |
3.2.4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细胞器共定位 | 第50-51页 |
3.2.4.1 和溶酶体的共定位分析 | 第50页 |
3.2.4.2 和网格蛋白结构介导的内吞囊泡的共定位分析 | 第50-51页 |
3.2.4.3 和内质网的共定位分析 | 第51页 |
3.2.4.4 和高尔基体的共定位分析 | 第51页 |
3.2.5 载荧光对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细胞内还原敏感释放 | 第51-52页 |
3.2.5.1 包载荧光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51页 |
3.2.5.2 载荧光对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细胞内还原敏感释放 | 第51-52页 |
3.2.6 载药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P-gp抑制 | 第52-54页 |
3.2.6.1 细胞内槲皮素含量检测 | 第52页 |
3.2.6.2 Rh-123含量检测 | 第52-53页 |
3.2.6.3 P-gp免疫荧光检测 | 第53页 |
3.2.6.4 P-gp流式细胞术检测 | 第53页 |
3.2.6.5 免疫印迹法检测P-gp表达 | 第53-54页 |
3.2.7 细胞内紫杉醇含量测定 | 第54-55页 |
3.2.7.1 细胞内总紫杉醇含量测定 | 第54-55页 |
3.2.7.2 双相萃取法的检验 | 第55页 |
3.2.7.3 双向萃取法测定细胞内游离紫杉醇含量 | 第55页 |
3.2.8 载药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细胞药效 | 第55-56页 |
3.2.8.1 载药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在L-02和4T1中的细胞毒性 | 第55-56页 |
3.2.8.2 活细胞染色 | 第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3.3.1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细胞毒性 | 第56页 |
3.3.2 细胞摄取和细胞器共定位 | 第56-58页 |
3.3.3 脂质纳米粒的细胞内还原敏感释放 | 第58-60页 |
3.3.4 P-gp抑制 | 第60-63页 |
3.3.5 细胞内紫杉醇含量测定 | 第63-65页 |
3.3.6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细胞药效 | 第65-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载紫杉醇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体内抗肿瘤药效 | 第69-79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9-70页 |
4.1.1 材料 | 第69页 |
4.1.2 仪器 | 第69-70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7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4.2.1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70页 |
4.2.2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70-71页 |
4.2.2.1 荧光探针纳米粒制备 | 第70页 |
4.2.2.2 体内分布 | 第70-71页 |
4.2.3 载药纳米粒模型动物药效 | 第71页 |
4.2.4 H&E染色 | 第71页 |
4.2.5 肿瘤部位P-gp免疫组化染色 | 第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4.3.1 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体内分布 | 第71-73页 |
4.3.2 载紫杉醇纳米粒模型动物药效 | 第73-75页 |
4.3.3 H&E染色 | 第75-76页 |
4.3.4 P-gp免疫组化染色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二部分 环境响应型脂质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 第79-116页 |
第五章 壳聚糖修饰载地塞米松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79-89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9-80页 |
5.1.1 材料 | 第79页 |
5.1.2 仪器 | 第79-8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0-83页 |
5.2.1 载地塞米松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构建 | 第80页 |
5.2.2 壳聚糖修饰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80页 |
5.2.3 壳聚糖修饰载磁性氧化铁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80页 |
5.2.4 不同投药量脂质纳米粒及不同比例壳聚糖修饰脂质纳米粒粒径与表面电位测定 | 第80-81页 |
5.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81页 |
5.2.6 载地塞米松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测定 | 第81-82页 |
5.2.7 壳聚糖修饰载地塞米松脂质纳米粒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 | 第82-8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3-87页 |
5.3.1 载药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粒径电位 | 第83页 |
5.3.2 不同比例壳聚糖修饰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表面电位测定 | 第83-86页 |
5.3.3 壳聚糖修饰载地塞米松脂质纳米粒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载地塞米松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体外作用 | 第89-103页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9-90页 |
6.1.1 材料 | 第89-90页 |
6.1.2 仪器 | 第9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90-93页 |
6.2.1 细胞培养 | 第90页 |
6.2.2 载药脂质纳米粒对炎性刺激Caco-2细胞单层的保护作用 | 第90-91页 |
6.2.2.1 Caco-2细胞单层的构建和表征 | 第90-91页 |
6.2.2.2 荧光标记单甘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91页 |
6.2.2.3 载药脂质纳米粒对炎性刺激Caco-2细胞单层的渗透影响 | 第91页 |
6.2.3 载药脂质纳米粒对炎性刺激Caco-2细胞的E-钙黏蛋白表达影响 | 第91-92页 |
6.2.4 脂质纳米粒在Raw 264.7中的细胞摄取 | 第92页 |
6.2.5 载药脂质纳米粒在Raw 264.7中的抗炎药效学 | 第92-9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0页 |
6.3.1 载药脂质纳米粒对炎性刺激Caco-2细胞单层的保护作用 | 第94-95页 |
6.3.2 载药脂质纳米粒对炎性刺激Caco-2细胞的E-钙黏蛋白表达影响 | 第95-96页 |
6.3.3 脂质纳米粒在Raw 264.7中的摄取 | 第96页 |
6.3.4 载药脂质纳米粒在Raw 264.7中的抗炎药效学 | 第96-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七章 壳聚糖修饰载药槲皮素-辛癸酸甘油酯脂质纳米粒的体内治疗作用 | 第103-116页 |
7.1 实验材料仪器与动物 | 第103-104页 |
7.1.1 材料 | 第103页 |
7.1.2 仪器 | 第103-104页 |
7.1.3 实验动物 | 第104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7.2.1 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104页 |
7.2.2 壳聚糖修饰脂质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104-105页 |
7.2.2.1 荧光探针纳米粒制备 | 第104-105页 |
7.2.2.2 体内分布 | 第105页 |
7.2.3 模型动物药效 | 第105页 |
7.2.4 H&E染色 | 第105页 |
7.2.5 结肠E-钙黏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 第105-106页 |
7.2.6 结肠部位炎性指标测定 | 第106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5页 |
7.3.1 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动物体内分布 | 第106-107页 |
7.3.2 体内抗炎效果 | 第107-111页 |
7.3.3 结肠组织学评价 | 第111页 |
7.3.4 结肠E-钙黏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 第111-113页 |
7.3.5 结肠炎症指标评价 | 第113-11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文献综述 | 第12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作者简历 | 第146-147页 |